刘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09 10:1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根据上述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要求以此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下称《黄河保护法》),并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以上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已基本形成,但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依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阶段,流域内诸多“先行示范区”、“核心示范区”依然还承担着落实政策、积极尝试、积累经验以及反馈完善的重要职能。因此,结合实践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障碍和掣肘因素,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行动方案,以达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确立以“治水”为核心的生态治理方针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问题涉及的生态要素复杂多样,各河段区域生态条件也各不相同,虽然相关政策法规已经考虑周全,部署严密,但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发状况依旧颇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因此,建议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基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精神,建立以“治水”为核心的治理方针,以“水”问题的治理作为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并将“治水”进一步细化为“洪水治理”、“污水治理”以及“用水治理”三个重要领域。以“治水”为核心的生态治理方针就是为了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重新梳理,化繁为简,以减少因工作面的复杂和差异化的问题出现的重点不明、深度不够、效果不好的现象。

  (二)强化以“严法”为引领的法治体系建设

  《黄河保护法》的出台是《纲要》中“强化法治保障”专节规定的重要立法实践。《黄河保护法》是我国黄河流域整体性治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其中多个法律条款对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予以方向指引。但是,《黄河保护法》毕竟属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基础性、行政性的法律,其单一法律文本的功能还无法满足黄河流域治理“最严厉法治”的需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既需要法网严密,也需要手段严厉。因此,建议强化以“严法”为引领的法治体系建设,一方面支持沿黄省区出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对流域内环保工作的执法和司法问题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要提升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门法对黄河流域法治建设的关注,加大对流域内生态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切实增强法治在黄河流域治理中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三)贯彻以“保民”为根本的经济发展理念

  黄河先天的生态条件劣势造成流域内经济发展相当不充分、不均衡、不系统,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是应当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地优先保障流域内人民的基本生活,着力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建议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工作要贯彻以“保民”为根本的经济发展理念,大力支持流域内的跨区域大通道、互联信息中心、能源输送通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增强流域内各城市枢纽的互联互通,为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创造条件。此外,各地在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开展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践行“保民”的经济发展理念。

  (四)践行以“铸魂”为使命的传统文化赓续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碍于过去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掣肘因素,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流域内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也尚未形成以黄河为轴的传统文化矩阵。因此,建议践行以“铸魂”为使命的传统文化赓续,以黄河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物质性”传统文化资源而言,应当积极开展流域内物质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红色革命文物以及古籍文献等重要物质文化资源采取跨区域的开发和保护。就“非物质性”传统文化资源而言,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果断破除地域限制,各地合力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共同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讲好新时代黄河文化的新奋斗、新成就和新期待,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植根铸魂。

  (作者:刘昊 单位:河南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