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以河南省焦作市农村为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21 09:54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收入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战略部署。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我们要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焦作市农民增收的现状与特点

  为摸清当前农民收入真实现状,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本课题组先后到焦作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局、博爱县月山镇、温县怀山堂、修武县宰湾村等处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途径,本课题组获取了大量农民收入方面的相关材料和数据,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2016年—2022年,焦作市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如下所示,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2016年—2022年,焦作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4851元、16218元、17629元、19374元、20556元、22180元、2368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增速分别为8.3%、9.6%、8.7%、9.9%、6.1%、7.9%、6.8%,近几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较大,增速有所下降。 

  (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纷纷走出家门以获取农业以外的收入。劳务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2016年—2021年,焦作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0%、58%、63%、65%、69%、69%,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16年—2021年,焦作市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分别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29%、25%、22%、19%、18%,占比逐年下降,已经不是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因素。

  (三)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近年来,各级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焦作市近年来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增加,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2021年焦作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2671元,较2016年增长了109%。

  (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少,数量小,增幅不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所增加,但财产性收入来源少、数量小、增幅不大。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基本稳定,农民依靠房屋出租、农业机械设备租赁、土地经营权流转等的收入变化不大,在322元—416元之间浮动,2018年最高达到416元,也仅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五)农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等的影响,城乡就业压力增大,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急剧下降,不能充分吸收转移农村劳动力,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2018年—2022年焦作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分别为17.3%、13.2%、12.4%、7.5%、6.8%,增速逐年下降,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增速下降至个位数。目前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仍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和养殖,影响了收入的提高。

  (六)农民增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2022年,焦作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在14000元左右,绝对额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城乡收入之比在不断缩小,从2018年的1.79:1下降到2022年的1.58:1; 二是不同农村、不同农户之间收入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受个人素质高低、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农村之间、同村不同农户之间收入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和对“三农”投入的持续加大,农民收入保持了较高增长势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多数农村,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除。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缺乏特色。近年来焦作市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多数乡村还没有形成特色种植结构,农业结构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还是多数农民的种植首选,种植模式多数还是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小。二是品种结构不太合理。农民的种植品通常选择比较熟知的普通品种,名优稀特高效作物品种因为了解少很难得到农民认可。有的农户虽也调整了种植结构,但很少有新的品种,大多还是常规农产品,比如大棚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名、优、特品种较少,常规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无公害等社会需求。

  (二)集约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多数还是以户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种地大户、合作社经营只是少数,达到规模经营的只是个别,种植户零散,难以形成产业。二是龙头企业少。目前,焦作市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58家,且多以初中级加工产品为主,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形式主要是提供就业、订单农业、流转承包土地等较为松散的形式,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所占比例不高。三是产业链条短,农产品产、加、销不成体系,产品不能实现精深加工或深度开发,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低。

  (三)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等的影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招工数量有限,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急剧下降,不能充分吸收转移农村劳动力,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负担有所加重。近年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保障性支出不断攀升,农民负担有所加重。比如:一些村民反映,近些年医保缴费标准连年增加,农民缴费标准从最初的10元一直增加到2023年的380元,医保缴费已成许多农民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再如: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但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费用支出,对于不少农村家庭而言也是一项沉重负担。

  (五)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尽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按照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存在很大差距。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大多数,高中占少数,大专及以上的更少,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能人,大多长年在外,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也缺乏技术培训,就业渠道狭窄,多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远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要求,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个别农村两委班子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党组织对农民致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基层党组织有活力的地方,大多村强民富,农民生活和谐稳定,农村矛盾较少;反观那些党组织活力差的地方,大多是村弱民穷,矛盾较多,老百姓怨声载道。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能够驾驭新变化的村干部,但仍有一些干部不愿学习,思想观念落后,喜欢用老套路面对新问题、用习惯性思维解决新问题;一些村干部对国家政策的把握还停留在听从指令阶段,不会灵活运用;一些村干部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不能有效指导农民生产经营,造成了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止步不前、农民收入增加乏力的局面,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我们要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要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从农业增效中增加农民收入。

  博爱县月山镇,人均耕地只有0.2亩,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但月山镇上庄姜历史上比较有名,月山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镇党委、政府大力引导下,月山镇紧紧围绕上庄姜等特色产品,打造姜酱、姜茶、姜糖膏、姜饮料等系列产品并销往全国,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月山镇的做法值得借鉴。 

  建议:一是要出台扶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土特产”(土地、特色、产业)经济,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二是要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确保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获益。三是要扶持和壮大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特别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并依托新型农业经济组织,为广大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围绕市场需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拓宽销售渠道,切实提高农民收益。

  (二)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就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型,促进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途径快速增长。

  博爱县孝敬镇蔬菜批发市场是豫北地区规模最大、辐射力最强的蔬菜交易中心,年交易量6.5亿公斤,交易额6亿元。辖区内的博爱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我省最大的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孝敬镇50余家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联合成立了农业产业联合会,联合体内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引导和规范辖区内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孝敬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方式,推动土地、信息、技术等要素共同融合,让农户共享全产业链收益。孝敬镇的做法值得借鉴。

  建议:一是要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政府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帮助农民创立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乡村创办大型合作社, 鼓励开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效益。三是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的“双绑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上档升级,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三)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比较单一,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扶持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建议:一是要大力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发展的路子,壮大搞活第二产业。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商贸、运输、餐饮、市场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城镇物流业。三是要把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依托农业产业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建成一批“种养加、游购娱”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小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乡村旅游业提质升级;要因地制宜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在本地就业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要内外联动,多措并举,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

  建议:一是要建立农民工数据库。相关部门要建立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使农民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正确自主择业,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二是要建立一套贯穿劳务输出全过程的管理制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三是要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要及时摸清农民工培训需求基本情况,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要在增加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同时,把提高劳动力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四是要对不适合外出务工的困难、弱势群体,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在村集体经济较好的地方,探索开发道路养护、垃圾污水处理、高标准农田管护等岗位,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特别是其中的弱劳力、半劳力等就业。

  (五)加强创业知识培训,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创业是就业之源。不仅要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还要积极鼓励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返乡创业,加快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进程。

  建议:一是要加强农民创业知识培训,增强创业能力。要制定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在现有各种农民培训中增加创业培训内容,定期举办创业知识培训班,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创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二是要探索建立创业扶持机制,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解决农民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强化农民创业的行政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端正对农民创办经济实体的认识,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杜绝不合理收费,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更多的创业带动更多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六)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位于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内,村内遗存有明清窑洞183孔,该村开发利用空闲宅基地和土窑洞,建设高端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出了“美丽乡村、老家莫沟”的乡村旅游品牌,村集体年收入达200余万元。武陟县乔庙镇黄村将全村2550亩土地整体流转到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合作社和河南棠兴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合作,由棠兴公司负责融资、技术管理,村集体负责组织耕种管收销,收益所得双方按约定分配,实现了集体、农民、农业公司三方共赢。土地流转后,农民家家户户得了实惠,大多数劳动力也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还增加了工资性收入。莫沟村和黄村的做法都值得借鉴。 

  建议:一是要在坚持农村基本土地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将土地承包权搞活,让更为专业的人才租用闲置土地,以便更好服务于那些进城务工农民,并将其土地利益最大化。二是要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相关部门要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土地流转程序,确保土地流转规范、健康运行。三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流转出的土地,要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现代高效农业。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采取灵活的形式和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要健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规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办法,探索在全市有一定可支配收入的村集体每年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村民,让农民更多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其致富带头作用。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其致富带头作用。

  建议:一是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能力。“两委”班子成员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努力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手。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对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及时吸收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二是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到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上。要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推动农民增收;要通过吸引外来资金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鼓励、引导有致富能力的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创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基层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做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工作,满足群众多样化需要,切实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党员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以主人翁意识和“领头雁”能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战斗堡垒。

  【作者:陈长胜,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本文系2023年度焦作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立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焦作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