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焦裕禄的调研方法和调研艺术
摘要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纵观他战天斗地、屡克难关的光辉一生,回溯他在战争、土改、农业、工业和地方建设等多条战线上的突出业绩,善于调查研究是他从政履职的鲜明特色。他以调研厘清了主要矛盾、以调研助力科学决策、以调研广泛发动群众,将调研运用得十分纯熟。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为镜、大兴调研之风,学习焦裕禄同志坚持秉持躬身入局的调研态度、敢于直面问题的调研导向、掌握精准高效的调研方法、力求破解症结的调研成效、形成言之有物的调研报告,在主题教育中深入推进“四下基层”工作,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关键词:焦裕禄 调研方法 调研艺术
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查研究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关键是要深入基层,把握一线情况,据实作出正确的分析研究、科学的决策判断。焦裕禄同志较真的调研态度、科学的调研方式、精准的调研分析、精到的调研总结、丰富的调研成效,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杞县时,焦裕禄约到8个乡60多个村庄开展整干整风和土地复查,广泛发动群众、分化阶级分子;在洛矿时,他深入职工、“解剖麻雀”,破解重大工业难题;在尉氏,他走村串户、做足群众思想工作,顺利化解三县滩地纠纷;在兰考,他说,要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经常召开“三老会”(老干部、老党员、老贫农),并组织“三害”调查队,长途跋涉5000多里,把“办公桌”支在了田间地头,在风雨最大的时候去查风口、去探流沙、去追洪水。需要记录时就就地一蹲,腿就是桌子;需要绘图时,伏在另一个人的脊背上,那脊背就是办公的桌面。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干粮,困了席地打个盹。
一、秉持躬身入局的调研态度:深究细挖、解剖麻雀
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到兰考时,将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并在于兰考县调研期间与干部群众座谈时讲道:“科学求实就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1]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核和灵魂。焦裕禄曾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多年,参与了洛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设发展过程,长期的工业管理生涯涵养了焦裕禄科学求实的优秀品质,做事情能够秉持躬身入局的调研态度,注重深究细挖。
1. 把“办公室”搬到车间。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代培主任期间,焦裕禄作为“新兵”,一头扎进车间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通过调查了解,认真研究生产工序、设备状况、工人操作等细节。他白天在车间向工人学习实际操作,晚上还到工厂独身宿舍向管理人员请教理论,很晚才回家。焦裕禄常常捧着图纸一件一件地识别零部件,帮助工人清洗机床,观察别人是如何操作机器的,与调度员一起去班组安排生产、检查进度,与计划员形影不离,认真学习调度和计划工作。他在本子上分门别类,记载着车间的各种情况,以便随时解决困难和问题。焦裕禄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秉持躬身入局的调研态度,注重深究细挖,才逐步摸清了情况。
2.注重“解剖麻雀”。1958年,洛矿提出要制造2.5米双筒提升机向五一劳动节献礼的口号。当时国内没有同类产品可以借鉴,焦裕禄就组织工人把整套苏联机器上的上千个零件按照图纸全部拆解下来,以解剖麻雀的形式,一道一道过工序,一件一件研究零件。经过细致而周密的钻研,不断破解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前完成了这一任务。正是通过持之以恒、夙兴夜寐的调查研究,焦裕禄才能从捧着图纸一件一件识别零部件的工业“门外汉”,到成为各项数据了然于胸、指挥生产的“行家里手”。
3.“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1963年3月,焦裕禄在城关区杨山寨公社座谈会上讲话,着重讲了干部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十多十少”“五个跟不上”,着重强调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这十多分别是:一般号召多,调查研究少;一般情况多,具体经验少;领导干部原则讲得多,具体办法少;干部讲得多,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少;一揽子会议多,系统会议少;工作布置多,认真检查少;管理办法多,认真坚持下来的少;对当前生产着重说的多,认真制定规划、用规划指导生产的少;各行各业支援农村喊得多,具体行动少;死搬硬套的多,真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方针少。像“一般号召多,调查研究少;一般情况多,具体经验少”[2],这些都生动体现了焦裕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了解决调查研究少的问题,焦裕禄还告诫干部说:“领导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只听汇报就做决定。”他主张通过实践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从文件中或者别人的汇报中得出的间接事实,因为只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脑子里有思路、眼睛里有问题、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这也是他能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他的每一个成功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的!
二、敢于直面问题的调研导向:吃透实情、动员群众
在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之际,杞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历时近3个月找到并梳理出焦裕禄亲手撰写的两份调查报告——《杞县一区谢寨乡土改复查运动第一步工作报告》《杞县一区谢寨乡地主站队强化专政情况的报告》。这两份70年前的调研手稿是写于1952年11月,一份约5600字、一份4100余字,记录的是时年30岁的青年团陈留地工委副书记的焦裕禄来到杞县后,在葛岗区大云所乡和楚寨乡走访调查团组织建设情况,后到谢寨乡开展土改复查工作,共计走访约8个乡60多个村庄,最终形成的调查成果。[3]
焦裕禄这两份日记式的工作报告,翔实记录了他是怎样吃透实情,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断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的。比如,通过走访群众、发动群众,想方设法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和地主阶级划分界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还经常利用大会小会讲解土改意义和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道理等等。在调研中他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像报告中提到的“要认真分析研究,分清轻重是非,依靠干群心中有数,才能正确执行区别对待政策”。从中可以看出,焦裕禄侧重吃透实情后,再拿出务实管用的方法,通过大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界限,并为当时的党委政府提出了高标准的决策参考。所以,推动调查研究,要时刻以事实为依据,统筹把握实地、实人、实事、实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掌握精准高效的调研方法:多跑、善听、勤思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就要多跑、善听、勤思,要有明确的调研目的,加之正确的方法,这样就能事半功倍。
1.在调研中善于观察。焦裕禄下乡调研有个习惯,每到中午时分,要张望周围家家户户的烟囱,哪一家没冒烟就是没人或者吃不起饭了,要了解灾情,就要到这些家去。他常说:“调查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也不缩小,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不要先划一个圈圈,以自己主观想象去收集材料。”在焦裕禄看来,想成为调查研究能手其实并不难,要诀在于多跑、善听、勤思几个词上。在盐碱地,焦裕禄经常抓一点碱土放在嘴里尝尝,然后说,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马尿碱,这让一些和盐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民也佩服得目瞪口呆。在调查水灾时,焦裕禄告知工作组,要在大雨中观察洪水流势,才能制作出精准的流向图。在处理群众问题时,焦裕禄有个16字诀,就是“圈要跑圆、理要讲全、心平气和、抓紧时间”。在干部蹲点中,强调领导干部蹲点要以点为主,以点带面,然后通过获得的直接经验,指导全面,还要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能走马观花、摆花架子,多到牛屋、饭场,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这样才容易听到群众的真心话。焦裕禄的调研策略,充分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智慧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在调研中注重以民为师。焦裕禄经常对干部们说:“如果我们有什么事情不懂,问一问群众就知道了。”他在洛矿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时,重达60吨的大行车需要进到车间,但怎么进去却成了难题。运输科副科长感到十分为难,就去找焦裕禄商量,焦裕禄听完他的难处,笑着说:“没有办法,就到群众中去。”于是,他们就组织召开了业务骨干座谈会,集思广益,最终依靠群众的智慧,赶在厂领导到现场检查前圆满完成了设备运输安装任务。焦裕禄兴奋地说:“摆弄这个大家伙,不虚心当学生、向明白人请教是不行的。”在县域治理中,焦裕禄发现的兰考“三件宝”、翻淤压沙、“贴膏药扎针”等,都是在走访群众中找到的答案、受到的启发,并且通过长期与群众相处,在“摸爬滚打”中培养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
四、力求破解症结的调研成效:把握核心矛盾、合情合理合法
1962年,焦裕禄在担任尉氏县书记处书记时,了解到在开封尉氏、许昌鄢陵和周口扶沟三县交界处有一片林地出现纠纷,形势相当严峻。
为了弄清原委,焦裕禄组织大家沿河徒步行走几十里找大队生产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现场做调查,不让村上立伙,不叫群众腾房,让随行人员跟群众搞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矛盾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调研组掌握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纵贯尉氏南北有一条河叫贾鲁河,当年国民党扒开黄河大堤后,这里遭受大洪灾,洪水退后,河滩内泥沙淤积,找不到了地界,周围三个县没有人愿意耕种。后来,尉氏县的村民开始在三县交界的河道沙滩种树、打柳条,整理出了大约1600亩地。眼看着柳树林长起来了,柳林里也慢慢能种庄稼了,邻县马庄和小岗杨村的群众眼红了,要求收回属于他们的土地,每年秋收季节,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4]
后来,焦裕禄结合原始文书,对照现有土地状况,逐家逐户丈量,同时细致去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经过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解释,尉氏县的干部群众提高了觉悟,无偿地将700亩林地划给了邻县的两个村庄。这场多年未解的三县滩地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三方还签订了《处理土地纠纷协议》,并在三县交界点竖起一座水泥界桩。
五、形成言之有物的调研报告:总结经验、措施明晰
1.注重把学习和调研融会贯通。焦裕禄常常告诫身边的同志:“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他强调:“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这里,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然后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对策思路。焦裕禄重视研究别人的经验,但他却从不生搬硬套,不搞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2.调研要注重解决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农村生产发展出现了新的气象。焦裕禄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好集体经济,就在尉氏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席苏大队开展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当年7月,焦裕禄还在《席苏大队巩固集体经济的试点总结》上作出批示:“每到一地,都必须向群众讲清形势,讲清前途,讲清党的方针政策,讲明党的态度;每一时期,都必须抓住突出问题,抓住突出思想,抓住突出人物;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调查研究,实行重点与一般相结合,解决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武装骨干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下到农村的干部,要实行三同,这样才能抓住思想上和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一批示,我们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的调研方法,强调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同时还要将解决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也正是在这样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他指导席苏大队首先从农业结构的调整上做文章,走出发展经济的第一步,从而跳出种烟、栽红薯的老框框,改为麦棉套种。第二年,全村四个生产组,麦棉套8种00亩,不仅亩产小麦500斤,而且亩产籽棉400斤,年亩产值达到了500多元。在焦裕禄发展经济思路的影响下,席苏村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调研要注重总结。1958年的时候,洛矿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第一次生产誓师会上焦裕禄同志代表一金工车间作了发言,对车间技术人员提出了“三好”“四快”的要求。“三好”即准备工作质量好、理论结合实际好,联系群众好。“四快”即准备进度快、解决问题快、工具供应快、帮助实现合理化建议快。[5]为了更好联系实际,焦裕禄就将办公桌放在车间里,用板材隔出半间房子,里面只有一张白木桌、一条长凳子。尽管是业务骨干,但他从未放松对业务的钻研,常常拿着图纸钻到机床下,弄清楚每一个部件,仔细了解每一台机床,亲自把每一个部件都看明白。他不仅注重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还注重把这些真知上升为经验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4.调研报告要言之有物、措施明晰。在兰考期间,作为县委书记,配有宣传干事,也有通讯员,但只要能挤出时间,工作总结、大会讲话、调查报告等文字材料,他总是亲自写。他曾主持起草了《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关于造林防沙方案》《关于排涝治碱方案》等根治“三害”的重要文件,撰写了《关于盐碱地的普查报告》《一个七季受灾的特重灾队,今年生产一片繁荣景象的调查报告》等调研文章。他的这些调研报告正是通过调研总摸底,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治水治碱的对策,使调研成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焦裕禄是生动地把调研出来的方案写在兰考的土地上,并付诸实践,将一个个问题清单变成了成果清单。焦裕禄正是依靠着科学求实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在广泛的田野调查中找到问题症结、找准破解办法、汲取群众智慧、进行科学规划,最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三害”、纾解了民生。
综上,焦裕禄搞调查研究,是走一路、看一路,不仅有思考、有想法,而且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说干就干。焦裕禄治理“三害”的巨大成功来自他对兰考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来自他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干事业的拼劲。焦裕禄同志的调研方式,不仅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共同特征,更是基于兰考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不仅体现了社会调查方法的科学性,更是再现了他的民本情怀,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高尚的道德情操。[6]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切实运用好,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看家本领、硬核功夫,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实践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工作,努力“调”出实情、“研”出实策、“干”出实效,以高质量调研成果助力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封实践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 周长安,赵永祥,吴玉青.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3] 司利强.焦裕禄在河南杞县鲜为人知的故事[N].光明日报,2022-08-24(16).
[4] 史福庆,杨长兴,张万清,陈向军.贾鲁河畔英雄歌——焦裕禄在尉氏纪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 陈思.焦裕禄的九年洛阳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22.
[6] 澹丹丹.像焦裕禄那样做好调查研究[N].开封:开封日报,2023-05-19
(作者:明洋,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部长;澹丹丹,单位: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