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乐: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关键点
近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获复函的都市圈规划,标志着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都市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集聚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同城化水平持续提高,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有效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大城市承载力、促进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的空间场所。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核心增长极、提升对外开放能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进程,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构建是破局行政分割化、促进都市圈内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一,完善政府治理体制机制。在突出民主权益和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的前提下,通过对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高效化四大评估标准的具体设定,实现政府权力和公民自由权利的有机统一,定期组织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队伍对治理体制和模式进行评估、分析和研判,保证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着重发挥城乡社区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夯实地方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探索建立自治、法治、政治、德治、智治的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实现高效能治理,在实现治理主体从地方单向转向多元的同时,地方政府的治理手段也要向行政、法律等综合运用型转变,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打通政府和群众间的沟通渠道,探索在党领导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元基层治理新体系。第三,完善保护激励机制。构建以精准考核激励科学实干、大胆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完善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创新机制,促进区际垂直协作创新,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产业升级改造问题,不断增强知识、技术的市场吸纳能力,通过实现较发达地区、资源禀赋较好地区的创新能力带动整个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第四,探索建立分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地方政府管理类重心分级下放的途径,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逐步下放部分管理事项,充分发挥下级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区县财政的财力和投融资能力,积极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改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二、构建郑州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郑州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实现一体化服务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完善集疏网络,将郑州打造为国际节点、国家枢纽、区域发展中心。第一,优化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做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强化都市圈主要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主要功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提升南北向区域发展主轴、东西向区域发展主轴辐射带动能力。强化次级中心城市的交通和枢纽支撑能力,强化大都市圈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第二,完善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建设。积极重构都市圈轨道枢纽体系,整合都市圈范围城市轨道、市域铁路与城际铁路客运组织,科学编制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规划方案,强化城市功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区域功能体系的运作效率,促进枢纽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功能中心与门户枢纽、外围组团和相邻城市中心区等实现高效衔接。第三,建立完善都市圈交通协调机制。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实现需要体制机制实现创新突破,要不断强化都市圈系统间的协作机制,通过对合作模式的创新化解都市圈内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综合管制,减少多头管理。第四,提升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水平。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以大“井字+环线”城市快速路网和内外环高速为骨架,优化快速路集散系统,完善次干路、支路网建设,提升路网密度、路网容量和运行效率,逐步实现路网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交通高效衔接、压力疏解。
三、推动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
为有效解决郑州都市圈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郑州都市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郑州都市圈应抢抓产业转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都市圈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最终实现郑州都市圈产业的协同高效发展。第一,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以大都市圈现有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圈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推动高成长型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端突破,发展壮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等优势制造业集群,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第二,注重产业协同,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在市场为主导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机能,以龙头企业为盟主,兼顾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同各综合服务机构、高校与科研院一起,探索构建郑州都市圈供应链协同管理联盟。聚焦中高端产品、自营品牌、核心品牌,通过产业聚集拉长产业链、延伸价值链,促进企业间品牌的互补发展、协同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效益。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注重产业间的创新融合发展,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积极培育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面联动,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共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第四,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未来发展方向,注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探索产出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服务。探索打造智能制造协同示范区,并在示范区内部推进以5G技术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引领和支撑的五大基础互联工程。
四、推动郑州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
郑州都市圈建设应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筑功能一体、空间融合的城乡体系,积极推动实现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第一,加快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城镇体系。提高郑州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主城区、航空城、多组团、多节点”的城镇体系。明确发展定位,突出比较优势,以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为纽带,以大型绿地和生态为阻隔,推动郑州周边地区组团式发展,推动组团区域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第二,积极探索搭建城乡融合发展平台。积极推动都市圈内部城乡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在都市圈内培育建设联结城乡的功能平台。培育专业化特色小镇,壮大新兴的增长中心,建设特色美丽乡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创新农村发展与资产运作的思路,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乡村社区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有序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农业现代化。第三,推动都市圈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特点,加快推进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分类引导,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加快推动产城融合,促进乡村特色发展。在保护乡村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田园风格乡村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第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和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作者:张绍乐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