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法制史研究⑥ | 饶明奇:“父母官”原来也是水官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27 09:34

  编者按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3年出版的《中国水利法制史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今水利法制史的通史性著作,从水利职官设置与水利施工组织法规、防洪法律制度、农田水利法律制度、航运法律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至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的水利法制,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惯例,这些宝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总结、传承和创新。学术中原持续摘编刊发书中的部分篇章,敬请关注。

  我国人民群众经常把主政一方的长官称为那个地方的“父母官”。“父母官”的称呼,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和东汉南阳太守杜诗,他们主政南阳期间,兴修水利,造福一方,被人们称为“召(shao)父”、“杜母”。

  召信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卿,西汉中后期江西寿春人,年轻时就品行端正,勤奋学习,学识渊博,积极上进。较早就以明经甲科的身份被选拔为皇帝身边的郎官,后担任谷阳、上蔡、零陵等地的长官,又在中央担任少府、谏议大夫等职。汉元帝建昭年间,召信臣被任命为南阳郡太守。据《汉书》记载,他“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南阳郡内只有白河、唐河两条水系流过,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生产没有保障。到任以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认为兴修水利是当务之急,就组织群众开沟建渠,为民兴利。到任不久,很快他就拿出来一套科学有效的修渠方案,并组织百姓加紧施工。为了兴修水利,他常常住在沿渠搭建的工棚里,在渠边工地上奔走,巡查指导、指挥和督促施工,时刻把握开渠工程进度,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几年努力,“开通沟渎(水渠)、起水门提阏(水库、堤坝、闸门)凡数十处”。在湍水流域,六门堨之上游建楚堨。六门堨之下游有干渠:“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在淯水流域,建有长八十里的召渠,筑坝引水,串联东陂、西陂、樊氏陂、豫章大陂等,其中仅豫章大陂就能“灌良畴三千许顷”;在沘水流域,还开发出大湖、醴渠、赵渠等陂渠。其中六门堨引出的水汇出29个陂塘,灌溉穰县、新野、涅阳三县良田5000余顷,此后兴利史长达1600多年。钳卢陂是六门堨下最大的一处蓄水陂,占地6.3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型水库。召渠是一座全程人工开挖的大型灌溉系统,于白河上游筑坝引水,主渠长达80多公里。这些陂渠,相互串联,平衡余缺,使南阳郡成为当时全国灌溉条件最发达地区之一。灌区面积“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彻底改变了原来缺水干旱的状况,粮食年年获得丰收,南阳郡人口大增一倍以上。(转自邓田田.召信臣:修水兴农的西汉南阳郡太守,学习时报,2023年9月1日)。更为可贵的是,召信臣没有重建设、轻管理,他组织编写管理条例,并把这些规章刻在石碑上,立在河渠、陂塘旁边,广泛宣传,严格实施,减少了水利纠纷的发生,对灌溉设施运行和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召信臣治水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真心敬仰,称呼他为“召父”。他去世20多年后,汉平帝诏令天下推举优秀地方官,召信臣便被百姓选了出来,朝廷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庙,供世人祭拜。

  杜诗(?—38),东汉河内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字君公。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以公平著称。东汉初期,被征辟为大司马府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敢于负责,除暴安良,受到光武帝召见。又派他他巡视河东,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获得成功,被任命为成皋县令,任官三年,政绩优异。后迁升为沛郡都尉,又转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政绩突出。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敢于碰硬,很快树立了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最可贵的是,他精心研制了一种水利工具——水排,用水力推动鼓风器械,持续提升炉火温度,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在我国古代,人们冶铸青铜器或铁器时,多用皮囊进行鼓风,以使炭火更旺,炉温更高。若将好几个皮囊排在一起,同时鼓风,就叫排囊。水排是一种用水力推动排囊的鼓风装置,是杜诗的一项革新成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鼓风工具。根据元代编写《农书》的作者王祯的描述,水排的工作原理大致是:在木架上立起转轴,转轴的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卧轮。下卧轮在湍急水流的冲击下,可用水力推动转轴,带动上卧轮旋转,并推动其上的曲柄连杆装置,使“排前直木”往复运动,排囊则随之快速开合,鼓风效果“过于人力”。后世发明的提水工具翻车、粮食加工工具水磨、水碾等,都是运用了水排的这种工作原理。此外,杜诗还组织群众修建池塘,拓展前人的水利灌溉系统,扩大灌溉面积,广泛开垦土地,郡中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南阳人赞颂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父母官”之称,就此传遍天下。建武十四年,杜诗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无处下葬。皇帝下令就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丧事。

  群众心中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群众心中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被群众称为“父母官”,蕴含着多少亲近、期望和信任。为官一任,重任在肩,能造福一方,自然受到世人和后人敬仰。时至今日,南阳市以信臣和杜诗为两条城市道路命名,体现了对两位“父母官”的纪念。

  (作者:饶明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大河网学术中原特约专家)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