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集体记忆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河南实践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28 09:59

  摘要:集体记忆是指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将集体记忆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中,为其提供了宝贵资源、独特视角和有效载体。河南集体记忆资源在实践中存在的断裂化、碎片化、复杂化和虚无化等问题,削弱了部分高校思政课效果。集体记忆应发挥传承、整合、重塑和赓续记忆的功能,并从系统化课程内容、数字化传播模式、科学化跨学科建构和规范化实践教育等实践路径来提升高校思政课融合效果,将河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集体记忆 高校思政课 河南实践

  集体记忆是现代社会群体一起共同享有的记忆信息和常识,也即“如何记忆自己的过去”。从这个理论内涵上说,一个民族只有清晰深刻知道自己的来时路,才能走好新时代的未来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将集体记忆融入高校思政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厘清两者的共同作用机制,对于认同和创造中华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集体记忆保护利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集体记忆保护利用的精髓要义

  传统历史记忆、红色记忆和新时代记忆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探讨集体记忆的思政育人价值势必包含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新时代记忆,这几者在高校思政课范围内共指集体记忆思想政治教育意涵,可互用。“民族文明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目标方向、科学理念、基本主线和保障体系等方面阐释了集体记忆保护与利用问题,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集体记忆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有助于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文化使命。

  二.集体记忆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优势

  利用河南集体记忆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要挖掘和汲取集体记忆中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材料,对其进行精细化加工和特色化凸显,赋予河南地域意蕴,展现中原魅力;其次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文化记忆资源”。将集体记忆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不仅能够提升河南知名度,打造文化强省名牌,将文化优势转变为教育优势,而且能够丰富思政课资源,为其提供独特视角和有效载体,具有较大的思政实践价值。

  丰富资源:充实教学素材。集体记忆具有空间、时间及文化属性。河南省集体记忆场域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有生命力,一是集体共享的知识体系,比如说对河南农业大省的农耕文化记忆;河南“人定胜天”的自然文化记忆。二是一直在讲述的观念,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古都开封,还有裴李岗文化、黄帝文明、中原文化。三是对某一事件的集体记忆发生变化的连续过程,定期操演“集体欢腾”,比如焦裕禄等名人纪念日活动、大别山红色文化集聚区的集体仪式庆典。

  独特视角:丰富教学方法。例如,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焦裕禄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等具有集体记忆承载的实践基地,以及利用二七大罢工纪念日,到郑州市二七塔开展纪念活动,在实际纪念日中来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日。

  有效载体:提升教学德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不但要育“知”,还要育“德”,不但要育“人”,还要育“才”,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强调以德育德,这与集体记忆的德育特性相吻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具有周期回归时效性,主要表现为育人方式的隐性与显性相统一。集体记忆能够通过周期性的庆典活动与仪式教育而得到巩固,并给予群体成员力量与希望。比如说,河南每年十月的开封铁塔菊花节庆典节日,这是开封地区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以此增加开封当地学校的同学对开封的认同感。类似的还有洛阳五月的牡丹花节庆典节日,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对河南地方集体记忆认同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集体记忆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困境

  (一)集体记忆断裂化,割裂思想政治教育传承性

  “集体记忆断裂化”强调记忆中断了,难以延展下去,主要表现在主体缺场、遗忘、选择和传承等不同维度。河南集体记忆在不同几代人的记忆中已明显分层断裂,最显著的是对百年河南农业史的记忆变迁。比如说灵宝碾麦记忆,从翻场、挑麦秆、牛拉碌碡、碾场、趁风扬场的农忙场景,都在00后一代记忆中少之甚少,但是农史记忆教育对大学生认同河南农业奋斗史的认同感有着重要意义。类似的,作为“中原谷场”的新乡获嘉市,也承载着河南千年农史的厚重历史,但这些记忆文化也具有明显的断裂感。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认同代际之间的差异明显,这就意味着各个代际群体之间并没有形成合力,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性,甚至有可能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致使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记忆无法牢牢占领信息传播和新闻舆论的制高点,不利于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集体记忆为载体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困难重重,不利于有效促进理想信念教育。

  (二)集体记忆碎片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

  集体记忆碎片化主要强调了碎片化解读、碎片化表达和碎片化学习等不同方面。碎片化集体记忆在河南17个地级市中表现最为明显,比如说河南洛阳对于国家级重工业项目——洛阳拖拉机一厂有深刻的集体记忆,但是其他地级市则对此鲜为人知,更不用说省外。河南省人口排名全国第三,但是各地级市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集体记忆资源的共识。中牟石滩镇作为非遗泥塑的乡村基地,《乡情》《赶集》等一系列优秀传承记忆碎片化现况突出,甚至到了“无法为外人道也”的尴尬处境。

  同时,如今以图片、短视频和音频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平台得到了井喷式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人人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们利用网络平台去传播集体记忆中的事件或者政策。如某些网络事件,少数人恶意摘取视频片段,在新闻报道中作出错误结论。在这种舆论场的非自主情况下,部分人并不能理解过去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整个事件背后的真相,往往只选取了集体记忆中的某个片段而进行了碎片化信息传播,使得不在现场的人们被动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碎片化下的“乌合之众”逐渐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

  (三)集体记忆复杂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

  集体记忆载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媒介技术的非理性、无序性和排他性等不同层面。承载集体记忆的媒介技术会影响铸牢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数字技术打开了集体记忆大规模和永久性的记忆前景,但值得注意的是也“加速”了集体记忆遗忘。比如说对于某些自然灾害事件,本来是严肃的社会话题,但是网络出现“灾难娱乐化”,对集体记忆形成负面影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尤其是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分散了人们对于集体记忆的注意力。

  媒介技术本身并没有一定的选择排除性功能,然而在资本和部分分裂势力的推波助澜之下,技术应用者会根据一定的意图部分选择或者截取部分关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记忆内容,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加以刻意筛选与遏制,并以图文的形式强化了不和谐因素的视觉冲击,学生脑海中的集体记忆逐渐形成“消失的真实”,信息化茧房日益加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导向性。

  (四)集体记忆虚无化,动摇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

  集体记忆价值虚无化主要体现在空洞化、娱乐化和多元化等不同维度上。即使是国庆阅兵或者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可能在受到海量的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的信息冲击后退出集体记忆的中心画面,使得集体记忆日趋空洞化,失去了凝聚共识和促进认同的作用,难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撑,动摇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民族精神淡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于是,集体记忆不再庄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与号召力都不如从前,其牢固性也在不断消减,使得人们逐渐变得“健忘”。

  河南省文化记忆基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其中演绎了河南大饥荒历史,但是这段历史几乎不再被人提起,河南人民“勤劳耕耘”的农业形象渐渐失去了面目,记忆变得虚无。

  四、集体记忆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赓续路径

  (一)传承集体记忆,拓展高校思政课程内容

  加强传统集体记忆教育。高校思政课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河南集体记忆,培养学生对集体记忆的认知和理解,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河南集体记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记忆根源,深入理解和认识集体记忆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心。

  打造黄河集体记忆地标。河南省郑州市是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在“黄河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下,对于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和促进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具有坚实的基础优势。讲好“黄河故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

  拓展河南红色集体记忆工程。在革命红色文化实践地区有大别山精神纪念区,红旗渠研学旅游文化基地,郑州市二七区二七纪念塔示范区,南水北调博物馆河南段,焦裕禄精神纪念园等红色集体记忆基因库。此外,还涉及三门峡小浪底工程研学路线,郑州标志“国棉二厂”的奋斗厂区,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重工企业奋斗史等新时代集体记忆场景基因库。

  (二)整合集体记忆,促进数字化理念传播

  推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比如说,河南记忆基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面的21种人生场景,深刻地阐释了河南特色的东方美学,即使相隔千年,也能在数个朝代中深刻共情,加强认同感,古代和现代对话,千年来的历史名人纷纷观众面前,以此作为集体记忆传播的数字化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师应采用“虚拟仿真课堂”技术,运用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如“长江雨课堂”“学习通”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将“郑州百年德化”重大集体记忆场景在课堂中还原,学习郑州的建业电影小镇将河南“守道·守义·守信”传统文化记忆重现的方法,使后人能聆听郑州的百年故事,以进行启发式教学。

  推动校园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介平台的作用,可以通过借助演艺活动、大型赛事、文旅融合等平台,占领集体记忆舆论宣传的制高点。支持学生文化社团、三下乡艺术团发展,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到集体记忆就在身边。

  (三)重塑集体记忆,培养跨学科思政专业人才

  整合学校教育和人才资源。培养河南高校优秀的思政专业人才,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和学生前往景区,组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的教育活动,与旅游景区的管理单位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鼓励学生在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中选择与集体记忆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等文化持续出圈就可以作为教育手段,一遍遍重塑大学生对河南文化强省的记忆认同。学生可以撰写论文或参与《唐宫夜宴》项目研究,以深入了解集体记忆的文化背景和记忆内涵。

  培养跨学科高校思政课专业人才。河南集体记忆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高校思政课可以组织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进行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研究,推动集体记忆的综合性发展。鼓励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研究集体记忆问题,例如,与历史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学科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或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集体记忆的意识和能力,为重塑河南集体记忆作出贡献。

  (四)赓续集体记忆,规范校园文化实践教育

  应对集体记忆虚无化在于认同集体记忆,在实践教育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运用河南集体记忆资源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集体记忆的保护问题,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集体记忆的实践活动,如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行动、举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讲座等等。通过亲身参观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集体记忆的价值和保护工作的具体情况,培养他们对于集体记忆的珍视之情。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集体记忆的保护问题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还可以将思政实践课放到博物馆中。比如,到商丘市虞城县的“乡愁民俗馆”,体验“墨斗”的传统技术记忆;到河南商城县四楼湾的周氏老宅,在古村落记忆中增强集体记忆认同感;在郑州德化街中体验穿越百年的记忆。再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集体记忆保护单位或者相关的展览和活动,代表如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杨靖宇革命纪念馆、焦裕禄精神等元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校本、课程思政实境与实践教学等。

  提升改造校园集体记忆文化角。一方面,注重从硬件设施配置入手,以红色名人、重大红色事件等为素材命名校园道路、教学楼、图书馆、河湖风景,建设杨靖宇等革命先烈雕像、焦裕禄精神长廊、红色名人墙;另一方面,注重从软环境入手,通过组建红色社团和志愿服务队伍、举办地方红色文化讲座、举行“四史”知识竞赛、建设集体记忆资源网络学习平台,进一步优化校园集体记忆文化环境。

  【作者:李军军,赵玮琪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互联网舆论场演化机理视角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GGJS290)的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