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3-11-29 09:51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高亚宾

  新质生产力是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体支撑,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紧密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动力源。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各国或各地区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领先新优势的竞争愈演愈烈。我省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长期居全国第5位,但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行业头部企业偏少等矛盾突出。我省要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不掉队或者走在前列,必须抢抓机遇,前瞻布局,坚定不移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锚定新产业新赛道,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规模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既是产业体系结构性重塑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和未来产业进入“爆发期”的过程。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模小、底子弱,但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需要根据产业基础分类施策,尽快做大规模,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导产业。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我省具有较好基础、能够迅速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力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依托开发区等载体,打造支撑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对高端装备、新能源与新型储能、氢能、集成电路、算力等具有一定基础、发展势头好的产业,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应用和新兴技术的融合赋能,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培育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推动未来产业增速和技术“双爆发”。对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抢占发展先机的未来产业,目前我省与多数省份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集中前沿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化,构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力争未来5年内进入快速成长期。三是推动产业新平台和新赛道“双突破”。借鉴浙江“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做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产业“显势”领域,依托郑洛新自创区、航空港区、中原农谷等,着力推动集群发展,打造一批万亩空间左右、千亿元以上产出的产业发展平台。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产业,支持我省两大“万亿级”产业开辟细分领域,如食品产业聚焦合成生物、植物基与健康食品等新赛道,装备产业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与无人驾驶等新赛道,主动捕捉行业前沿动态,不断“解锁”和推出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蓄积新质生产力持续动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形成的关键要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中游水平,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匹配。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我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仅居全国第17位,在中部六省居第4位。我省产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补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一是以新技术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好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等产业创新策源地以及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作用,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前沿和基础研究,力争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尖端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研成果高效产业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支撑。二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产生新质生产力。发挥我省数字经济大省优势,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促进转换新赛道,产生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集成电路、传感器、网络通信、关键软件、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抢占技术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以创新型人才和人力资本跃升支撑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省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引进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又要培养造就一批“大国工匠”型高技能人才,还要拥有一批“敢闯、敢干、敢首创”的企业家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形成创新型企业“雁阵”,做强新质生产力实施主体

  企业是现代化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者,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和实施载体,形成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打造一批具备强大科技实力和行业领导力的一流企业。2022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百强企业名单显示,全国20个省(市)有企业上榜,其中北京24家、广东19家、浙江13家,而我省没有1家;2022年中国357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50个城市,其中北京(76家)、上海(63家)、深圳(36家)、杭州(24家)、广州(23家)、苏州(16家)、南京(14家),7个城市超10家,而郑州仅有2家。对我省来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形成一大批创新型“头雁”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一方面,深入落实支持“头雁”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办法,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科研组织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推动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向这些企业流动,支持其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支持配套企业“蝶变”“裂变”,促进配套环节分离,鼓励“头雁”企业向配套企业延伸管理链、创新链、供应链,支持配套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成为行业内“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同时,支持“头雁”企业聚焦优势行业领域搭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促进配套企业线上集聚、高效对接,构建大中小微企业融通联动的产业配套生态体系。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厚植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土壤

  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从政府各级部门到行业内各类企业、再到基础配套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和发挥政府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肥沃土壤。一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重点领域,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依托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探索人才、技术、资本融通新机制,建立全链条跟踪服务模式,打造全国技术转移枢纽。二是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加大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大力引进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企业,健全完善风险资本退出通道等支持政策,鼓励风险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搭建科技研发团队与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对接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三是促进区域创新合作。坚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高度开放的创新研发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与专利管理制度,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开展跨国别、跨省域创新合作,探索异地研发平台建设模式,以“科技飞地”、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共建新质生产力创新链。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