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㉑ | 王张强:担负起方志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提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方志编修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在新的起点上传承发展方志文化,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方志编修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
方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周王朝。当时王朝中央和各诸侯国分别设有五史官职,其中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负责记载各诸侯国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
秦汉时期,舆图、郡国地志是中央政府的征录之书。隋唐时期,国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定期编呈图经版籍制度。宋代沿袭图经定期编修制度,许多府州县都定期编纂方志。元代创修一统志,以标榜天下一统。明清时期,国家多次下令编修方志,并持续纂修一统志。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三次颁布政令,要求各地纂修方志。
重视编修地方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1941年,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1942年,《陕甘宁边区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公布实施,第一次将修志工作写入政府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倡整理和编修地方志。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提出“编写新的地方志”。改革开放后,各地普遍建立地方志工作机构,陆续启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文件,要求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2006年,国务院颁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标志着地方志进入依法修志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习近平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发挥地方志在抗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习近平对中国扶贫志编纂作出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也陆续下发文件,对地方志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地方志事业作出全面顶层设计。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修史修志”。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
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方志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创造。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志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生相伴,是赓续中华文脉、支撑中国几千年发展绵延不绝的重要基础。
方志文化是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方志内容横陈百科、包罗万象,地理人文、体茂事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记述方式和表现形式。传承发展方志文化,可以更大程度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透彻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方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和不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些既是历代方志记述的重点,也为方志文化提供的丰富价值遵循和人文滋养。
方志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方志编修也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是其他任何图书都不能比拟的。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方志编修也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与时俱进,指导思想、方法手段、记载内容、结构体例等不断创新。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方志编修也反映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塑造着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中华文明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也大力推动方志编修,当代方志编修更是重视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记载。中华文明一直传承的理念是和平、和睦、和谐,方志编修就是记录好中国故事,就是展示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传承发展方志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领导人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方志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一脉相承。
传承发展方志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标识。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又是一次思想解放,为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创造机遇。政治性是方志的根本属性,要充分发挥党对方志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传承发展方志文化中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合理内核,用方志文化价值理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为民修志的理念,把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忠实记录下来、展现出来。不断挖掘和阐发方志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赓续中华文脉,真正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巩固文化主体性。
传承发展方志文化,必须增强方志文化自信。方志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方志文化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对方志文化价值意义的深度认同,对方志文化旺盛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方志文化建设的勇敢担当,对方志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要彰显存史镜鉴作用,记录好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记录好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要提升资政辅治能力,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增强教化育人功能,深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方志馆、信息方志建设,打造全方位方志文化教育阵地,发挥方志在着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头活水作用,以文化人、以志育人,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爱乡情怀。
传承发展方志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创新,就是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要坚守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使命,推动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把质量第一贯穿方志工作全过程,明确质量是方志事业的根本、基础和生命线。要充分发挥存史职能,把新时代亿万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记录好。要统筹各类宣传资源,把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宣传好。要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把有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志资料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要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构建网络舆论主阵地,扩大方志文化的社会影响。要大力探索方志成果呈现新方式、方志文化传播新模式,拓展方志文化宣传载体,讲好方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方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王张强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学习论坛编辑部)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