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荣:农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河南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可见,多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23年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文农旅产业的兴盛,对发展乡村产业、传承乡村文化等有着巨大作用。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满意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发展阶段如何促进农文旅三者的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最终实现河南乡村的全面振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新阶段农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要求
农文旅融合是在农业、文化、旅游三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乡村农业旅游新模式。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农业大省,而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是我国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文化和交通的优势。
“农文旅”主要是着眼于生态、生产和生活。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充分提升农业、文化等产业及其产品的附加值,激发消费市场。“农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是以农业为核心,把文化和旅游引进来,利用乡村独特的资源,促进农业多功能产业发展,最大程度上有效延伸乡村产业链,最好实现农民受益。因此,“农文旅”产业融合,就是要推动旅游与乡村的文化价值以及特色村落嫁接的“新引擎”。
二、河南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
河南省位于我国的中东部、黄河的中下游,它有着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地理区位优势,形成了水陆空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农业产品的输出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河南省四季气候分明,兼具南北方之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河南省的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地方农产品品牌,例如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信阳毛尖、中牟西瓜、驻马店白芝麻等50多种,河南的地理位置优势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后勤保障。
2.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可规模化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加之河南优越的地势及耕地环境,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优质量产,为农业生产规模化提供了保障。此外,我国相关政策倾向为农业发展及农业加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这些企业的崛起引领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了乡村振兴,实现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3.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区众多
河南地处中原中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国的人文始祖文化代表“三皇五帝”起源于此,中国的八大古都有四个在河南界内,是黄河文化的“根、干、魂”。它承载着黄河历史文化精神及景点故事,例如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河南还有着众多历史古迹及风景名胜,例如,黄帝故里、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焦作云台山。历史的沉淀造就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名胜古迹、传统文化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三、河南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农文旅融合”提出以来,河南农文旅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相较于全国市场而言,河南农文旅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文旅融合表现方式相对粗放,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
河南“农文旅”融合中,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建设不完善,对特色乡村的人文底蕴挖掘不足,农业生态园、特色采摘园、休闲农场等形式较为单一,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乏,而且部分地区整体规划不足,硬件不够“硬”,服务不够“软”,旅游产品与农业的有效联动不足,而且缺乏对农村文化脉络的深度挖掘,导致同全国乡村旅游普遍一致化,没有凸显自身的特色。
2.品牌营销宣传不到位,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文旅产业而言,需要增加更多农业的“乡土气”,缺乏打造富有乡村特色,能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的文旅品牌,河南乡村文旅发展缺少行业专业指导和服务,地方特色与文化元素融入不够等,出现农文旅项目规划不合理,宣传不到位;缺乏创新,过度追求眼前经济利益,项目难持续、难发展等问题。
3.产业融合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助力不足
大部分从业人员仍以文化水平偏低的当地农民为主,缺乏“文化人才”,“高龄传承人”是常态,“传承无人”是普遍难题,如何让年轻人积极投身到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去是我省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乡村旅游产品的管理与开发、旅游平台的维护与运行等方面急需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共同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的策划、管理、运营、推广。
四、推动河南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为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保护传承与利用乡村特色文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新农村。践行绿色发展观念,以绿水青山为底色,发挥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要开发与保护并行,开发民宿客栈、农家餐饮、特色产品、休闲娱乐等特色产品及项目,更新现有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公用卫生间、游客接待室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旅,有效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2.挖掘乡村地方特色,在深度与广度上高度融合产业。河南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产品、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落脚点,才能实现地区多元化文化发展和乡村居民的共同富裕。
例如,新郑是黄帝故里、郑韩故城、红枣之乡;洛阳是隋唐文化中心和牡丹花都;开封是“八朝古都”、菊花之乡、戏曲之乡、美食之乡;焦作是“四大怀药”原产地和太极圣地;安阳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阳是医药之乡;三门峡是仰韶文化之乡;信阳是茶叶之乡、红色文化之乡和生态宜居之乡等。充分利用好“河南人游河南”、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中国·南阳月季文化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等重要展会活动,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多角度宣传推广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以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3.运用现代网络手段,探索营销新模式。现代化组合各种营销资源、探索直播电商、社交分享网站、搜索引擎等营销创新模式,利用大数据开展网上精准营销,向农业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通过直播电商与乡村文化旅游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4.对不同区域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品牌集合效应。品牌培育增效,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起点。找准找足文化和旅游最佳结合点,推动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共同打造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和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推动更多村宅变为精品民宿,更多村民升级为“民宿主人”,开发游研学线路产品,打造“游学中国”品牌。
5.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从业队伍。重视高素质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一批有文化、懂艺术、懂技艺、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非遗技艺、手工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相融合的人才为重点,围绕“互联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立多级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为乡村旅游铸魂;重视旅游专业院校、企业、行业等机构,突出特色发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和储备乡村旅游人才,带动乡村旅游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温荣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本研究是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SKND2023-1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