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佐良:严如熤海防思想述略
严如熤(1759—1826),字炳文,号乐园,别号苏亭,湖南溆浦人。少聪敏,13岁补诸生,后举优贡。为人性情豪迈,淡泊荣利。嘉庆五年(1800),廷对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洋洋万言,嘉庆帝亲擢第一;六年(1801),始为陕西洵阳知县,后历任定远厅同知、汉中知府。道光元年(1821),擢陕甘兵备道;五年(1825),授贵州按察使,未行;六年(1826),留任陕西按察使,入京觐见,道光帝召见三次,卒于任。严如熤颇有经世之才,是嘉道时期著名的经世学者。他研究舆图、兵法、星卜之书,尤留心兵事,“于舆地险要,如聚米画沙。所规画常在数十年外”,道光帝“每论疆吏才,必首及之”。
严如熤一生著述颇丰,《洋防辑要》为其协助两广总督那彦成治理海疆时所著。他在序言中称,“予往佐那制军筹办广东洋匪,于海防形势略悉一二。守郡无事,乃取缘海山川险要,辑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疆舆地,并次其兵防军政兵事。他如水战之临机决胜,出洋之风信潮候、船筏帆橹,临敌之火器弓弩,皆洋防之要,以次辑焉。元明之卫所、运道、盐政,外夷市贡,虽得失参半,亦莫非当年要务,辑之以备参稽。”严如熤希望读此书者,“知胜国疏于防制,因以启衅召侮。诸君所太息为未能举行者,至圣朝而措置罔遗也。”他特别指出,“有封疆之责者,尚留意哉!”其经世致用之意,于此彰显无余。
《洋防辑要》共24卷,卷一为总分直省海疆图说,辑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总分7图,顾祖禹高丽、安南、东南洋外夷、西南洋外夷4图,元代海运图,明代沿海卫所,共13幅图。图中标注山水城镇与战略要地、海道路程、历代用兵路线,以及不同风向时明倭寇的入侵路径等信息,具有极高的军事参考价值。卷二、卷三为国朝经制,详述江海会哨制度、水师管理、沿海府州县驻防等情况。卷四至卷八为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舆地考;卷九至卷十五为江南、浙江、福建、广东防海略;卷十六为沿海形势总略;卷十七为策略;卷十八为风潮占验;卷十九为操练水师略;卷二十为水战筹;卷二十一为兵器筹;卷二十二为海运旧制;卷二十三为盐务;卷二十四为洋夷市贡。以上部分主要辑自清代档案文件与沿海府州县资料、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郡国利病书》、戚继光《纪效新书》,以及王阳明、唐顺之、茅元仪、谭纶等前人相关著述,可谓采撷精华之作,反映出严如熤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海防思想。
严如熤主张在沿海成立团练。他认为沿海防守力量有限,堵截追击之策难以奏效。沿海数千里均有港汊,地广防多,分汛兵则不足,调本省营兵戍守,则路程数百里,劳同远征。而定例本省不领口粮盐菜,则势所难办。而洋贼犯边,往往乘风前驱;我方迎头堵截,则逆风难进,若乘后追击,则贼已扬帆远遁。往往“出洋数十里,不过掩饰观听。此堵御之茫无胜算也。”严如熤认为,以兵卫民,不如以民自卫,行团练之法,寓兵于民,实为“御贼卫民之上术”。其原因有三:一是有民众基础。沿海各村无赖之徒,受洋匪收买为耳目者固然不乏其人。但有室家之平民自营生计,不肯为洋匪所用者势必百倍于无赖。二是民意所向。无赖之徒勾结洋匪,突至村庄劫掠平民人口,恣意索取赎资。沿边居民无不痛恨。三是可得民心。平时村民未经官府允许,难以团练自卫。他们既怕无赖之徒加以报复,又恐胥无良役诬以仇杀,反而受累更大,因此虽怀杀贼之心,但不敢先发。严如熤认为,自古以来集众成事者,关键在于民心,当“乘民心愤怒,行团练之法”。其团练之法的主要内容为:沿海村庄各编户口,十家设一旗头,二三村设一团长,十数村设一正副团总,遴选老成乡绅充任。官府发给军火,按时操练,令其各自护卫地方,防守口岸。有能杀贼立功者,立加奖赏。有行迹可疑者,绑送到官。委派官员专司其事,时加鼓励。行团练之法,显以御侮,即阴以折奸。
严如熤认为团练一成,海防难题将迎刃而解。在他看来,凡筹海防者,无不苦于洋面阔而分布难周、海波险而巨舰易坏、汛地虚而奸宄易乘、私济通而盗源难塞,而“此数难者,惟团练则足以易之。”严如熤认为,以团练御洋匪,其功甚大。一是断其接应。前人称洋禁之严,有宜查其外出者,有宜查其内伏者。外出总由内伏,内伏不除,则根株难清。须知洋匪在海边劫掠,不过布帛米蔬,掳人勒赎。至于船上桅舵、所用器具,以及硝、磺之类,皆为内地无赖之徒接济,均须与粮食等加以严禁。这些人杂于商贩、渔户之中,与洋匪以小旗为号,“瞭见即为接应。其导贼此处登岸,而别至一村劫掠,踪迹诡秘,所以得行其奸。然以奸民之害良通贼,乡族岂无知觉?特以害未切己,与之为难,恐其伙贼报仇。”若委任试用知县,负责稽查海口,施行团练之法,并严定章程,凡能实力奉行拿获奸细者,立予优叙补用。绅士有功,亦据实上报。如此则知县顾惜功名,绅士自保身家,必然不肯贪图小利,买放纵奸。二是防守严密。堵截洋匪贼之方,以固海岸、御港口为上。一旦洋匪攻入内地,虽能予以擒杀,但我方伤损已多。现既委任试用知县负责团练,即不应单独追究地方官失事之罪。必须查明失事之处,所委之员是否进行堵截,根据实际情况量为处分。凡沿海文武官吏,有能及时奋力抵御,阻止洋匪上岸者,皆以奇功论。如此一来,巡堵严密,洋匪粮食、杠料等物资得不到内奸接济,而掳掠又一无所得,必然坐困孤岛。三是以绝协从。利于水者,不利于陆。洋匪久居船上,不利陆行。而陆地从匪奸细,未尝于陆不利。明之倭祸,多因此辈而成。施行团练之法,则可断其协从之助。四是可资防御。沿海居民习于风浪,如崇明、上海、太仓之沙民,宝山、南汇、象山、鄞县之亭民渔户,淮海各场之私贩,广东东莞等处之各鸟槽船子弟兵,潮州之乡民,与温、处、延、邵之矿徒,义乌之民兵,习性劲悍。明朝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用之征战,往往取胜。若在有事之时,招募沿海壮健之民,广行团练之法,即可使之为我所用,又无需远调客兵,糜晌劳众。
严如熤主张在沿海多筑寨堡。他在考察明代海防过程中,发现塞堡可资防御。严如熤称,明嘉靖年间,福建漳州、泉州,浙江之温州等地,凡依山傍海之处,多因筑寨堡得以保全。他分析后认为,洋匪铳炮火力虽能达百步以外,但无法洞穿坚墙厚壁。严如熤提出筑堡之法:堡壁用粗石砌成,中间填土四五尺。筑堡防御,其利有七:一是堡体坚厚,可遮蔽铳炮火力。二是洋匪常于村庄乘夜纵火,扰害居民。现在房屋皆在堡内,洋匪自无放火之所。三是以往居民散处乡间,形单势弱,难以守望相助。筑堡之后,聚族而居,少则数十家,多则数百户,声势益壮,即可在堡内施行保甲团练之法。四是平日散处难以防守,现有寨堡可凭,则闻警而动,百十人即资守御。五是将牲畜、粮食等物资均移入寨堡,堡长、堡副按时稽察,耳目众多,无赖之徒不能潜行接济洋匪。六是邻近村落,相度地势,互为犄角,一堡有警,各堡互应,或邀截,或夹攻,合力退敌。七是将筑寨取土之处挖成深濠,堡成而濠具。濠旁密栽棘刺丛竹,以为自然防守之具。严如熤考虑到民可乐成而难虑始、乡人吝工费而无远虑,建议地方官对民众进行劝谕奖励,富者出资,贫者出力,在沿海一带广筑寨堡,以资守御。
严如熤主张在沿海多建碉楼。他认为沿海数千里,虽然港汊很多,但沿岸沙滩坑洼所限,故洋匪出入往往有固定海口。康熙年间,政府曾饬令在沿海相度地势,修建炮台,此诚为扼要制胜之方。但沿海港汊数量众多,修造炮台费用高昂,难以处处修建。因此,“必得功多费省,始可多备无虞”,而碉楼正可补炮台防御之不足。其碉楼之法:高三四丈,每面宽一丈左右,洞门一层,铳炮眼三层。碉身用石或砖建成,较为牢固,难以攻破。凡港口陡岸曲湾之处,均可作建造碉楼。严如熤指出,碉楼防守其利有七:一是洋匪之船靠近口岸时,我兵从碉眼瞭望,远者放炮,近者枪击,而身藏碉中,不为所伤。二是碉楼高耸,方便远眺,一旦望见洋匪船只,立刻施放号炮,附近各碉楼次第响应,则百里内外村庄均能迅速加以戒备。三是每座碉楼设碉长一名、碉卒十名。紧要海口之处,只须修造数座,即能做到相互照应,则用兵不过数十人,颇能节省费用。四是碉楼形制坚固,守兵预先储备铳炮、器械、木柴、水和粮食。有警则闭门而守,不须临时运送物资。五是碉长负责严格约束碉兵,食宿均在其中,擅离碉楼者严加惩处。因防守严密,洋匪轻易不敢靠近碉楼,即使人多也不能逾越内犯。六是在无赖之徒经常接济洋匪的处所,多建数碉,命碉卒时常加以侦察监视。这样比兵丁日常巡逻,受风雨阻隔影响更小,而防范更为严密。七是堵剿机宜,关键在于侦探无误。而探卒之用,则因地而异。在山谷之间,机敏的兵卒可以假扮敌军混入敌营,伪装成乞丐候于道路;在平原旷野之处,侦察骑兵即可侦测敌营;在海洋上却很难,不能用马而用船,船穿行在大海中,小则易被大浪打沉,大则用橹用帆,须用多人。烟波浩茫,岛屿众多,洋匪船只往往无从侦探。即便偶然相遇,洋匪顺风而来,船大如飞,探船帆小落后,往往失事。而碉楼形制三四丈高,在近海岛屿选择空旷处各建数座,以为墩台瞭望之用。一旦发现洋匪船只,即传炮为号,较之探船入海侦察,更为方便得力。
严如熤指出,应因地制宜筑堡建碉。凡有炮台之处,不须建碉,碉主要用于弥补炮台空虚之处。松江以北沿海沙多土少,难以筑屯堡,只能建碉加以堵截,并挖濠沟栽荆棘进行防护。他认为,“论边防者以保聚为上。沿海官设碉楼,民修村堡,团练壮勇,均固本自强之计。次第施行,其利可数十年。非如一时战伐之功,兵撤而事变旋生也。”这种寓兵于民、官民结合、堡碉炮台互补的防守策略,体现了严如熤注重实效、放眼长远的海防思想。
(作者:张佐良,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