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信用风险防控 护航河南中小银行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2-04 09:51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我国中小银行数量占商业银行总量的98.5%,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中中小银行占比超过95%。对于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要经营业务,以赚取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中小银行来说,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减少不良贷款尤为重要。2023年7月,河南省《关于2022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在70家地方银行机构审计方面,41家银行机构违规处置不良资产100.05亿元;17家银行机构通过人为调整企业类型等虚报涉农、小微贷款56亿元。针对河南省中小银行风险暴露的有关问题,开展中小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研究很有必要。

  当前,河南省针对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化解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政策保障。2022年8月,河南省发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质量推进信用河南建设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要营造良好区域金融信用环境,加强金融监管、行业运行和风险预警等信息共享,建立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重点高风险机构名单制管理机制。机构改革。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商行改革重组重要部署下,中原银行完成对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的吸收合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用市场化方式由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省属企业,筹集资金300余亿元,依法合规承接四家行的不良资产,有力推进了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推动了不良资产处置。资金支持。2021年至今,河南省共3次发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总规模达619亿元,累计为97家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显著增强了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风险产生的根源,在银行信贷过程中,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风险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对逆向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逆向选择导致市场上出现格雷欣法则所描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信贷市场上高风险客户对中低风险客户产生挤出效应。道德风险是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道德风险发生在银行信贷合约签订之后,由于贷款人隐瞒资金真实用途,超出银行评估的风险水平,导致贷款人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不良贷款由此产生。

  金融信息传导的过程是:信息披露→信息传递→信息反映,信息传导的效率取决于信息披露的效率和信息传递的效率。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有效,信息传递受市场“噪声”影响程度如何,都会作用到对真实信息的反映程度上,接收到的真实信息越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越大。

  根据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还应做好金融风险早期纠正工作,河南省中小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应做到:

  一要推进中小银行机构改革,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优化股权结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三会一层”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做到相互制约与监督。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按时披露真实财务信息,按规定处置不良资产。同时,采取有效薪酬奖励措施,激励管理层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降低代理成本。

  二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升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中小银行大多处于县城和村镇,信息搜集多依靠银行工作人员的实地走访和沟通交流,过程较为繁琐。信息处理同样依赖银行工作人员的人工识别与整合,受个人主观意愿判断影响,信息有效性大打折扣。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依托客户的银行流水、日常收支往来等账户信息,可对客户信贷资质进行评估,从而有助于识别高风险用户,筛选出优质信贷客户。

  三要重视贷后信息跟踪,及时掌握信贷资金动向。中小银行存在“重贷前,轻贷后”问题,对于贷出资金的管理不足,风险把控不及时,导致不良贷款率偏高。对此,银行应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托人工智能等科技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对贷款资金流向进行全方位动态追踪,及时掌握贷款人真实资金使用意图,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贷后道德风险。

  四要强化地方监管,提高金融信息传导效率。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全过程涉及地方政府、审计、银保监会、金融中介机构、投资者等,地方政府需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采取针对中小银行实际的监管策略,强化法律对金融信息真实披露与传递的硬性要求,确保各项报表报告信息不瞒报不虚报。各中介机构要科学准确分析市场信息,投资者注重提升金融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确保金融信息高效传导,降低信用风险。

  【作者:方磊 董柯昕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23JC031)部分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