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桥:河南对口援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2-13 09:32

  推进对口援疆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一轮对口援疆转战哈密市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历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统筹部署,科学系统谋划,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创造性推进援疆工作,有力助推了受援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改善了受援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打响了“河南援疆品牌”,形成了援疆工作的“河南模式”,得到了党中央、自治区、兵团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受援地干部群众的良好口碑,并多次作为典型代表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援疆工作经验。那么,在河南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广泛赞誉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援疆故事,体现着怎样的“援疆精神”和“中原情怀”,蕴含着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高度关注。

  一、背景与意义

  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科学分析新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为推进新疆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河南对口支援新疆,是新时期党中央推进新疆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也是全体中原儿女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新时期党中央推进新疆工作的战略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助推新疆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横向看,这种巨大变化与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全国发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着巨大落差。特别是2009 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后,新疆发展和稳定问题再次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的新疆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和安排。2014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同时,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并对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新的战略要求。2020年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完善党中央统一领导、中央部门支持指导、各省市支援配合、新疆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机制。”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结束南非金砖之行回到国内后,即在乌鲁木齐专门听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关于新疆各项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关键要领会到位、落实到位。”因此,可以说,河南实施对口援疆工作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治疆工作的战略要求,也是和全国各省市、各族人民共同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二)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

  实施对口援疆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新时代推进新疆工作的战略要求,也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新疆地域广阔,是全国国土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全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然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22年,新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41.3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5%;人均生产总值6855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0%,相当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67.3%、47.5%、57.9%和79.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4%,相当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57.5%、54.3%、44.9%和72.1%,与全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任务艰巨。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与俄罗斯等8国接壤,是边防前沿区域和打击“三股势力”、遏制暴力恐怖犯罪的最关键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等任务繁重。新疆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现有47个民族成分,促进民族团结责任重大。同时,新疆又是国家西向开放的门户,是中国与亚欧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地带,关系着新时代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大战略顺利推进的成败得失。因此,对于兼具改革、发展、稳定等多重任务,承担国防、安全、民族团结等多重责任的新疆,既要发展、又要稳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短期内确保稳定、实现发展和共同富裕,难度较大。要彻底改变新疆的发展现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除需要新疆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更需要国家和全国各省尤其是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河南与其他省市一起实施对口援疆工作,对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促进新疆的整体稳定和祖国西北边疆的安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三)中原人民和负责任大省的使命担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回顾河南援疆工作的整个历程,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青壮年垦荒队唱响《河南青年垦荒队之歌》,驰援兵团垦荒,建设大美新疆;还是20世纪80、90年代万千河南人挥洒豪情壮志,遍走天山南北,书写中原情怀;抑或是1997年至2010年13年来对口支援“清澈流淌的河”——阿克苏,用真情和赤诚、心血和汗水谱写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歌,均表现出中原人民的赤子情怀和民族大义,体现出中原人民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精神。尤其是新一轮对口援疆,支援哈密市13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新疆工作新思路、新部署、新要求,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作为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调整和完善河南对口援疆工作总体部署,倾力倾情、主动担当,尽最大努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2023年1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会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党政代表团时指出:“河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一如既往把援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担应尽之责、谋务实之策、行固本之举,坚持‘见物’‘见人’‘入心’有机统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以强基增效为目标推动产业援疆,持续做好干部人才选派工作,推动‘文化润疆’走深走实,切实把提升援疆综合效益落实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上,开创豫哈合作共赢新局面”,体现出大省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使命担当。特别是河南援疆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把哈密当做第二故乡、视哈密各族人民为亲人,牢固树立“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责任意识,牢记使命、甘于奉献,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扎扎实实做好援疆工作,得到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受到了受援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做法与成效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站位战略全局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历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受援地需求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援建模式,紧紧围绕民生、发展与稳定等重点领域,创新性开展教育援疆、医疗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援疆、产业援疆、旅游援疆等工作,统筹兼顾,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仅“十三五”时期就累计安排援建资金21.56亿元,建设援疆项目77个,有力确保了受援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助推哈密市和兵团十三师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列全疆前列,得到了中央、自治区、兵团的充分肯定和受援地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突出民生为本,富基层惠民生

  近年来,河南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本,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教育援疆、医疗卫生援疆等新举措,持续推进安居工程、就业工程、公共服务项目等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受援地民生事业的发展。一是帮助哈密与南疆同步率先实施了普通高中学生“三免一补”政策;二是在援疆省市中率先建立援疆省辖市“市—县(团场)、县(区)—乡(镇)”对口帮扶机制。三是学前“双语”教学实现一乡一镇一团场都有一所双语幼儿园;四是所有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到100%;五是建立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哈密分中心,覆盖全部乡镇和社区,实现了边疆各族群众不出哈密就能够得到河南乃至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六是协调新乡医学院在哈密开办临床医学类研究生班,为当地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七是帮助哈密市中心医院晋升三甲医院,全面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和保障能力;八是建成哈密肿瘤医院,填补东疆该区域空白;九是帮助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促成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豫哈能源产业研究院,为当地培养“三煤”人才,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助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突出人才援疆,实基础强支撑

  河南省坚持把人才援疆作为支持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夯实受援地发展的人才基础,仅“十三五”时期就柔性选派专业技术人才5500名,着力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安排援疆资金,依托河南省教育优势,重点实施医疗、教育、干部、技术技能、民族宗教人士等培训工作,通过采取培训、挂职、赴豫学习培训、邀请专家来疆等多种形式,为哈密培养培训各类技能人才、教师、医生、党政干部,进一步提升了各类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哈密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结合受援地实际探索创新人才援疆新模式。一是促成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哈密市委党校、十三师党校结对共建,拓展和创新哈密干部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红色教育边疆化、传播常态化,哈密成为全疆红色教育基地,有力促进了豫新两地各族干部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开启内地基层党组织与边疆少数民族村级结对帮扶新途径,促成“全国精神文明村”——濮阳市西辛庄村与哈密市天山乡头道沟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创了维吾尔族农民与汉族农民结对共建的新模式。三是选派多名爱国宗教人士到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进行学习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三)突出文化援疆,促交流促团结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入推进豫哈两地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举办“豫哈情·文化行”系列活动,在边疆地区掀起中原文化热潮。邀请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红旗渠精神宣讲员李蕾、全国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王百姓在哈密市和兵团十三师举办专题报告会,在哈密干部群众中反响强烈。发现、培树了48年如一日、忠诚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少数民族干部典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河南日报》刊发的《一个维吾尔族老人与焦裕禄家人的故事》一文,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被中宣部、中组部评为“最美基层干部”“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以阿布列林同志为主人公的广播剧《永不褪色的照片》正式开播,在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中掀起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的热潮。在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首家实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新闻》节目与受援地同步播出,成为河南省援疆工作的又一亮点。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援疆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五个认同,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四)突出产业援疆,增动力促发展

  河南省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产业援疆在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出一条“地州+援疆指挥部+商会+企业+合作社”“五位一体”产业援疆新模式,产业援疆工作位列全疆前列。一是加大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哈密市花园乡、五堡镇、陶家宫镇、巴里坤县刺绣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提升载体和平台发展水平。二是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推进哈密至郑州±800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用,推动郑州弗光太阳能、河南天丰、洛阳双瑞风电、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洛阳易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市浪潮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奥斯卡院线、红星国际城等项目落地哈密,有效增强了当地“造血功能”。促成漯河双汇集团与新建喀尔里克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巴里坤建坤牧业有限公司与河南万邦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三是促进豫哈经贸合作。开展豫哈产业援疆推介会,河南省产业援疆促进会在郑州成立,先后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河南省各类经贸活动;促成11000平方米的新疆哈密农副产品交易馆落地郑州,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借助漯河食品博览会平台,宣传哈密优势农牧业资源,为哈密优质农副产品打入全国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打造豫哈产业合作通道。开通哈密至郑州航班,打通“空中能源、农副产品销售、旅游立体交通”三条通道,有力助推了豫哈两地的产业合作。

  (五)突出旅游援疆,培亮点树品牌

  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河南省围绕哈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河南旅游发展和人口大省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援疆工程,首创“十万人游哈密”全国旅游援疆第一品牌,获得全国“旅游援疆工作突出贡献奖”,并在全国旅游援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旅游援疆经验在全国推广。抢抓“丝绸之路旅游年”等重大机遇,拓展思路、创新模式,举办“火车拉汽车”自驾游、“豫哈丝路行”等活动,开通“旅游专列”,创新实施“1+1结对帮扶”“互联网加智慧旅游”等系列活动,被新华网、凤凰网等知名媒体广泛报道,有力提升了哈密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了哈密市旅游业的发展。着力引智引资,编制完成《兵团十三师旅游总体规划》,以红星旅游为平台打造丝绸之路兵团旅游品牌,助推兵团十三师旅游业快速发展,河南已成为新疆旅游的重要客源地和来疆旅游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三、经验与启示

  面对艰巨繁重的新一轮援疆任务,河南省大胆探索,务实创新,在推进旅游援疆、文化援疆、产业援疆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可贵经验。总结提炼河南援疆工作的经验,不仅为其他援疆省份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也为新时期党中央创新治疆治藏思路举措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启示。

  (一)强化领导组织保障,系统谋篇布局援疆工作

  领导高度重视和完善的组织保障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根本前提,也是有效开展援疆工作的基础保障。河南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援疆工作,坚定扛牢对口援疆重大政治责任,省委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传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成立河南省援疆工作组织机构,建立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前方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党委、纪委等组织机构,有效保障了援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援疆工作的高效推进。同时,各援疆省辖市和厅局领导高度重视援疆工作,带队深入援疆一线深入调研,协调资金和项目。河南省援疆经验表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是援疆工作顺利开展和高效推进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推进援疆工作呈现新局面、再上新台阶,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援疆工作,切实把援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政治任务切实抓实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前方指挥部具体负责的援疆工作新格局,才能更好地促进援疆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援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前提,也是有效推进援疆工作的基本要求。河南省在援疆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从哈密市和农十三师的实际出发,坚持把援疆项目建设与环境、生态、产业相衔接,把哈密实际和民族习惯相结合,通过与哈密市委市政府、农十三师党委、团场及机关相关部门反复研究,深入城镇、乡村、团场等深度调研,在此基础上邀请专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专家学者,编制完成了《兵团十三师旅游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并请专家给予充分论证,多次予以修改完善,保证了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走出了一条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援疆的新路子。同时,每年结合援疆工作实际编制援疆项目年度计划,推动规划有效有序实施。河南援疆工作的实践说明,新时期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科学引导和指导援疆工作,才能在推进援疆工作实践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才能更有效、有序地开展援疆工作。

  (三)注重输血造血并举,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如何增强受援地的造血能力,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受援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开展国际和地区援助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在推进援疆工作中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现实性问题。河南省在援疆工作的过程中,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资金支援、项目支援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在注重民生援疆、文化援疆等的同时,积极实施产业援疆、人才援疆等援疆模式,不断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在产业援疆方面,河南省针对哈密市资源优势、现有产业基础等情况,一方面通过开展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吸引河南企业转移等多种方式,促进河南企业落户哈密,提升哈密产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拓展河南市场、组织参加经贸洽谈会等多重途径,助推哈密市优势产品“走出新疆”,拓展新的商业渠道,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全面推进哈密产业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哈密产业发展新突破。人才援疆方面,通过建立干部人才赴河南培养培训、交流任职、学习锻炼长效机制,选派紧缺技能人才赴河南培训,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百名河南名医(退休专家)援哈工程”等方式途径,为哈密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奠定了哈密发展的人才基础,增强了受援地的造血功能。因此,在新一轮推进援疆工作过程中,要在注重向受援地“输血”的同时,紧紧抓住产业援疆这个关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更加注重引导支援方的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向受援地转移,注重结合受援地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特色设计项目,积极推动省市大企业、大集团到受援地州市兵团投资兴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帮助受援地形成本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推进援助模式创新,探索对口援疆新模式

  新一轮援疆是全方位支援,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复杂繁重。如何在国家援疆总体战略部署和框架下,结合受援地区的实际,积极创新援疆模式,创新性开展援疆工作,是援疆各省和各级部门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河南省在推进援疆工作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援疆、红色援疆、产业援疆等新模式,率先建立了援疆省辖市“市—县(团场)—乡”全覆盖对口帮扶机制,受到中央、自治区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誉。比如,在旅游援疆方面,首创“十万人游哈密”全国旅游援疆第一品牌,获得全国“旅游援疆工作突出贡献奖”,并在全国旅游援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在红色援疆方面,促成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哈密地委党校、十三师党校结对共建,实现了红色教育边疆化、传播常态化;选派多名爱国宗教人士到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进行学习培训,开启宗教爱国人士赴援疆省市培训的先河。在产业援疆方面,变单一援疆模式为互利共赢产业援疆模式,在豫哈产业发展上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等。因而,在谋划布局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援疆各省市和各部门要结合受援方实际,立足现实基础,积极开展援疆模式创新,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特色援疆、科学援疆的新路子。

  (五)突出民生优先保障,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切入点。河南省在推进援疆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民生导向,高度关注当地群众的民生诉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援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围绕扩大援疆效益,最大程度地解决民生问题。在资金投向上,援疆资金90%以上都用于基层和民生建设。在项目选择上,重点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比如就业方面,实施了巴里坤农牧民就业工程、巴里坤刺绣产业园项目等项目建设,提升了城乡居民就业能力和水平;教育方面,实现全部乡镇学前“双语”教学全覆盖,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公共服务方面,建成兵团十三师文体活动中心、哈密图书馆等一批项目,提升了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在目标路径上,积极探索把富民与安居结合起来,建设“两居工程”,解决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同时积极关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民生问题,赢得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理解支持。河南省援疆工作实践表明,在推进援疆工作的过程中,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重中之重,让群众在援疆工作中得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各族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促进援疆工作。

  (六)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筑牢久安之势和长治之业的基石

  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是打击“三股势力”和遏制暴力恐怖犯罪的关键区域和前沿地区,如何在新一轮的援疆工作中切实维护好受援地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成为援疆工作的关注重点和现实难点。河南省在推进援疆工作过程中,结合哈密地处新疆东大门,反恐维稳形势与新疆其他地区同发展、同起伏、同变化的性质特点,坚持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对口援建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不动摇,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受援地长治久安的基石。因此,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在推进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援疆各省份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促进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民生有效改善的同时,坚持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积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切实保证受援地区的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城乡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筑牢建久安之势和成长治之业的基石,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杨兰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