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 · 专家谈 | 当甲骨文遇见现代科技
编者按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专家谈》特别策划,邀请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发展工作建言献策。
□门艺
提起甲骨文,人们自然而然会与古老、悠久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因为甲骨文所指代的实物是3000多年前的文物和文字。而实际上“甲骨文”是一个出现还不满百年的新词,甲骨文研究也是一门仅有120余年历史、还在建设道路上狂奔的新兴学科。正是由于甲骨文的“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科学理念才得以迅速运用到这一古老的文物之上,使甲骨文研究始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鲜感。
甲骨著录与最新的图像呈现技术
“著录”即记录,在文献学上,特指将书名列入目录。而在甲骨学中,“著录”是将甲骨文的图像资料出版、公布。甲骨文著录从一开始便与最新的图像呈现技术相结合,是时代的引领者和最新技术的践行者。金石材料在清末的流传主要是靠拓本,拓本虽然清晰,但制作费时费力,流传不广,如果要大批量地印刷成书,则要采用雕版覆刻的形式,把原拓本影刻到木版之上,再进行印刷。即使翻刻的水平很高,也容易出现各种失真的问题。甲骨和青铜石碑不同,细小易碎,打拓容易损毁,每片不能制作太多的拓片,要广谋其传,就要有比较好的图像呈现技术。1903年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就找到了非常适合甲骨拓片的印刷方法,即当时很流行的石印技术,而且是照相石印,将拓片照片转印到石板上,再在石板上刷墨印制到纸上,印出的图像与拓片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石印技术才在中国流行不久,石印需要蒸汽机,只有乐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熟悉各种新工艺的刘鹗才会用如此贴合甲骨文的著录方法,让蒙尘3000年之久的甲骨文一开始就以与本来面貌相差不大的拓本形式得以流传。1913年罗振玉出版《殷虚书契前编》时又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珂罗版”印刷,甲骨拓片还原度更高,图片更加清晰,1914年出版的《殷虚书契菁华》更是以黑白照片的形式直接面世。在使甲骨材料以最为真实的面貌流传于世方面,早期的著录者可谓用心良苦,紧盯时代最新技术,在甲骨学萌芽时期便定下了甲骨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基调。
这之后甲骨文的著录也是紧跟时代步伐,有照相机则附照片,有彩色照相机则附彩照,有数码相机则不断提高其分辨率。“中研院”史语所制作出了甲骨三维图像,通过手机就像是把甲骨拿在手中一样可以随意翻转查看,放大缩小,观察每一面的细节。只是这种三维图像的制作比较麻烦,所以也只是示例性质的两例,要将“中研院”史语所馆藏全部甲骨做成这种三维图像,不知要多少年。有一种开源软件2.5维数字化技术,使更多的甲骨以更为清晰、立体的形式呈现成为可能。2015年起,浙江大学图书馆开始在国外学习甲骨浅刻数字化技术,搭建了自己的“2.5维浅刻扫描中心”,对甲骨做计算摄影学的扫描和处理。经过处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甲骨和普林斯顿大学馆藏甲骨通过数字化,已经有比较清晰的图片上线,可以通过调整软件中的光源仔细观察甲骨正面的每一处刻痕。
甲骨文的计算机输入和数据库的建设
如今用电脑打字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电脑时代来临之初,使汉字进入电脑曾经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1975年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使电脑中终于有了中文字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的研究者们又对汉字输入法进行攻坚,提出了汉字输入的各种方法,五笔、拼音、仓颉等现代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汉字使用者对电脑的需求。在解决了现代汉字字库和输入问题之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由一开始的国标6763个汉字发展到2005年国标7万多个汉字,电脑显示和录入现代汉字基本不成问题。而富有挑战精神的中国人又拿甲骨文做起了文章,目的是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也可用计算机编辑排版甲骨文献,解决古文书籍出版周期过长的困难。河南大学计算学院与历史学院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理交叉实践,于1990年研制出了用于PC的计算机甲骨文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了甲骨文字库,构建了“义形编码”的甲骨文输入法。后来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都建设了自己的甲骨文字库,制作了相应的输入软件。尤其是香港中文大学对甲骨文字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研究,同时建设大型的甲骨文资料库。原来检索甲骨文资料要搬查笨重的《殷墟卜辞综类》《甲骨文合集释文》《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等大型工具书,香港中文大学的甲骨文资料库“汉达文库甲骨文库”将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化,使用者只需要在文库中输入现代汉字,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甲骨文辞及其出现片号,极大方便了甲骨文研究者。汉达文库的成功,推动甲骨文数据库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
自汉达文库之后,台湾成功大学也推出了《甲骨文合集》的电子检索网站,但是只有现代汉字的释文而没有甲骨文原文。浙江师范大学陈年福教授,以一人之力,尽20年时光,制作了汉达文库的扩充版,收录了5万余片甲骨材料,对历年的缀合成果也有体现,材料更加完整,检索更为方便。甲骨字库也是在全面研究和考察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以更为方便实用的甲骨文原形造字技术建成的,字形美观、可靠。
除了将甲骨文原文释文录入电脑外,近年又有了充分利用已有图书资源和甲骨实物资料的各种电子检索网站。可以说在古文字的各个门类中,甲骨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做得最好、成果最多。
计算甲骨学的诞生与全面发展
甲骨学是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语言文字的研究之外,甲骨文的研究还涉及历史考古、宗教社会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也会关联一些地理经济、天文历法等理科的问题。董作宾在写作《殷历谱》时,为了计算甲骨文中记载的天文现象,采用了当时大型手摇计算器,成为抗战中李庄的动人一景。
计算机学科是极富有交叉精神的应用学科,如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少不了电脑的运用。最古老的甲骨文与最时新的计算机技术的碰撞是必然的。
甲骨文作为时代较早的文字资料,材料丰富,整理和识读甲骨文极有挑战性。1973年,个人计算机还没有投入商用,仅仅在微型计算机出现两年之后,甲骨学者便提出了用电脑拼对甲骨文碎片的想法,1977年国内的学者也设计出了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模型。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想法和做法并没有持续进行下去,直到2019年,在尝试把甲骨文与计算机结合的一次小型会议中,首都师范大学莫伯峰教授提出可以用计算机缀合甲骨作为“甲机会”的实验项目,并且那次会议提出了“计算甲骨学”,即甲骨学者和计算机学者深度合作,用计算机减轻甲骨学的人工劳动,用甲骨学的问题扩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和进行技术革新。经过一年的尝试,“甲机会”选出了复缀率比较高的缀多多软件,对殷墟出土的牛胛骨材料进行了全面计算和试缀,减少了人工查验的工作量,在一个月内经甲骨学者查验可得的新缀达40余组,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同时,安阳师范学院也一直在做计算机的甲骨缀合,不断有新的成果推出。
如今,计算机与甲骨文结合的研究已经在很多学者之间展开,对“计算甲骨学”也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义,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研究方向,一个新研究领域正在蓬勃兴起。
甲骨文是古老的,甲骨文又是时新的,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古老的甲骨文重新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