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 · 专家谈 | 让甲骨文走入大众
编者按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专家谈》特别策划,邀请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发展工作建言献策。
□李晓晓
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让甲骨文走近大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讲座式科普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通常以讲座或者访谈形式向大众科普甲骨文和汉字文化。如,2023年4月到9月,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主办“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古文字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讲,旨在向广大公众普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再如,2023年4月28日解放日报刊发的《你就是这个字在今世的知音》一文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谈了百余年甲骨文研究的重要突破和发展,指出古文字未来发展大方向是精细化、系统化、数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自2017年11月以来除了寒暑假,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甲骨金文讲师团”坚持每月前往重庆市沙坪坝区图书馆,为重庆市民普及甲骨文等古文字知识。河南省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河南振兴文化产业,于今年6月启动“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来自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的几位老师均选择了“甲骨文与殷商考古”这一主题,为漯河、安阳、鹤壁、郑州的普通市民、大中小学生科普甲骨文以及殷商历史文化。
教育部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文化保护要求,启动古文字方面的国家招生强基计划,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15所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启动古文字专业招生的强基计划,培养交叉型研究型的古文字拔尖人才。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的高校,于2020年9月创办首届“古文字学特专班”。实行“一制”“二专”“三化”“四通”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文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开设古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相关课程,辅以定期的专题学术讲座与读书研讨会,举办古文字临摹比赛、印石篆刻练习等特色活动,以多元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届古文字学特专班共有14名学生,其中12人继续读研深造,升学率达到85.7%。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甲骨文研究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高校和腾讯、微软等公司合作开辟新赛道。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于2019年上线,截至今年已上线甲骨著录153种、甲骨图像239733幅、甲骨论著33839种,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用数字赋能甲骨文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处理甲骨数据,批量进行甲骨缀合、甲骨校重已经实现,河南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均在人工智能与古文字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成果。
博物馆的甲骨文科普及推广
博物馆作为甲骨文科普和甲骨实物展览的主要载体,通过甲骨实物以及同时代的青铜器、玉器等,生动形象地带领普通大众走入商代人的生活,为专业学者提供研究材料,向公众科普甲骨文知识。其特点是形象化、生活化、大众化。
国内常设甲骨文展的有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部分、国家典籍博物馆“甲骨记忆展”(2015—2018)、殷墟博物馆的文字厅、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择中建都”的夏商部分等。2019年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通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等实物,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同年,天津博物馆举办“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遴选其馆藏甲骨精品120片,回顾甲骨文发现和研究的早期历史,让观众更好地认识甲骨文的意义和价值。2023年,嘉定博物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共同举办“甲骨文记忆展”,选取108件展品,通过甲骨实物、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学者们研究成果,呈现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根脉,推动甲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博物馆除了通过常设展和临时展展览甲骨,还举办甲骨文书法展览,向大众推广甲骨文相关知识。如,2018年11月天津美术馆举办的“殷契抒怀——朱彦民甲骨文集联书法展”,2019年8月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大美甲骨文国际书法大赛颁奖展”,都是从甲骨文书法角度推广甲骨文,让大众在怡情养志中感受甲骨文化的博大精深。甲骨文书法还走出国门,2014年日本东京举办的“今造古典——2014东京国际甲骨文书道展”,2019年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远古回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画展”,将甲骨文书法带到世界舞台上,让国际友人更加深入地了解甲骨文以及中国文化。
博物馆还举办趣味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甲骨文学习中。如,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用超轻黏土仿制专属于自己的甲骨文片”“甲骨文橡皮章DIY”活动,寓教于乐,让公众在玩乐中学习甲骨文。
中小学的甲骨文兴趣课堂
中小学的甲骨文兴趣课堂旨在通过书法、篆刻、舞蹈、绘画、剪纸等形式,让甲骨文融入课堂,科普和推广甲骨文基础识字,培养学生对甲骨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学习热情。
截至2023年11月,河南省共公布四批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90所,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通过多种形式让甲骨文融入课堂,让古老的甲骨文在校园焕发新的生命力。除河南省之外,河北邯郸市火磨小学、江西瑞安市实验小学、重庆沙坪坝小学等纷纷开设甲骨文兴趣课堂,让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走近小学生,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汉字的特征,领略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发的“甲骨奇遇记”“奇趣汉字游”“魅力汉字”等精品课程走进中小学,通过具体甲骨文讲解、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甲骨文书签、甲骨文拓印等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和了解蕴含在甲骨文字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数字化的甲骨文设计和传播
目前,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数字化甲骨文设计和传播,利用动画、视频、音频等方式,让甲骨文活起来、动起来,接地气地进入大众生活,是甲骨文走入大众的新方式。其受众最广,传播形式多样。
清华大学陈楠教授结合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了多套“甲骨文系列表情包”,一经推出,人们纷纷表示被甲骨文“萌化了”。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在其视频账号“博物汉字”上陆续发表甲骨文视频《春节序曲》《西游记》《斗地主》《奢香夫人》《七十二变》等,通过有趣地设计甲骨文,让甲骨文动起来、跳起来,让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人造字的智慧。2022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童年遇上童年”甲骨文创意传播大赛,收到10余所高校和相关单位近百个作品,包括玩具、儿童读物、日用品、影视动漫、舞台剧等。推动古文字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甲骨文传承和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无论是专业学者的深耕,还是博物馆、中小学课堂的甲骨文科普,抑或是新媒体平台的数字化甲骨文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甲骨文走近大众,使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百姓心中。
但是甲骨文推广和传播工作还有以下两方面不足:一是甲骨文方面的科普读物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2022年,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主编的《课本里的汉字探秘》出版,是市面上唯一列入国家古文字工程的汉字普及读物。二是专业学者参与度不够高,且形式多为讲座性质。在科普过程中,有些知识需要专业学者指导,比如在诸多场合均用错的“安”字,陈剑教授已有相关考证。当甲骨文遇见大众,让“冷门绝学”走进日常生活,需要高校等科研机构与博物馆、中小学、新媒体平台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甲骨文科普工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