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 · 专家谈 | 以大数据推动甲骨文活化利用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3-12-18 14:05

  编者按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专家谈》特别策划,邀请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发展工作建言献策。

  □宋镇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我们史学工作者来说,更感任重道远。

  1899年国难多舛下甲骨文发现及1928年开启的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真正拉开了中国自己为实干主体的当代考古序幕,发挥了号称“试验田”的倡导作用,走上了构建别具一格的中国文明研究之路。90多年来,对于殷墟遗址呈规模、建系统、立体系的持续奋进、成果迭出的考古发掘工作,甲骨文发现迄今120多年来学人稽疑送难的矻矻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史由已知推未知的无可替代的出发点。殷墟考古和甲骨文声气与共,一为世界文化遗产,一载世界记忆名录,为探索中国上古文明信史提供了真实宝贵的物证。

  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自源古典文字之一,是地下出土中国最早的独特的成文文献遗产,也是生生不息的汉字和汉语的鼻祖,传承着真正的中国基因。这门所谓“绝学”,是拉长中国历史轴线,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素材。《夏商社会生活史》和《夏商风俗》两本著作,主要是基于甲骨文等文献史料及包括殷墟在内的全国夏商时期遗址考古出土材料,全方位、多视角勾勒距今4000年到3000年间复杂纷纭、生动具象的夏商社会生活景致,阐述夏商时期环境生态、邑聚居宅、人口结构、国家管理、社会组织、经济业态、道路交通、饮食服饰、婚丧礼俗、疾病医疗、宗教信仰等,探索中华思想之渊薮与传统文化基因之起源。11卷本《商代史》,也是以现代历史意识和史学认知,不泥古、不执今、不媚俗,从甲骨学、考古学与历史学层面,架构起既合乎商代历史具象又展示现代史识的著述体系,支撑起阐释商史的未知本源,增强商史信度、丰富商史内涵、活化商史场景,拉长了上古年代的延伸轴线,是一部具有原创性和集大成的多卷本断代史著。

  20多年前,甲骨文出土地安阳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甲骨文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会上有学者提出“甲骨文还归故乡”的愿景。可是因为1899年甲骨文发现不久,国运艰难,大量甲骨文流落海外,迄今有16个国家都有收藏,甲骨文还乡之愿几乎是凿空之谈。1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等14万片甲骨文材料的著录先后出版,《甲骨文合集三编》以及对山东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所藏4万多片甲骨文的专业整理、科学研究和著录继续推进,甲骨文揭示的历史思想与文化价值也在继续挖掘。2019年,集甲骨著录库、字形库、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网站于一体的公益性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殷契文渊”(http://jgw.aynu.edu.cn/)发布上线,旨在利用大数据实现甲骨文还乡愿景。该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应用技术集成,推进计算机人工智能深度识别甲骨文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人机物”三元融合,已完成150多种甲骨文物著录集的检索利用,积聚起甲骨图像23万余幅,标准化甲骨字库及近3万种甲骨研究文献库也在不断完善充实中。目前,正在逐步建设海内外甲骨文图像全息性3D建模档案库,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今天,甲骨文还乡愿景当非空想。

  在教育部等8部门共同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有关高校及文博考古单位,文理结合、打破界际,多学科、跨部门开放式协同攻关,结合全国甲骨藏品专业性整理著录、甲骨文考释与殷商史阐述、甲骨文与殷墟考古研究等,铸魂育人,出学术精品、塑新型人才,培养和历练了一批具备甲骨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博文物保护、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知识实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将在新时代的学术生态中发凡耕耘、继往启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