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诗耀:学思践悟“四下基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亲自倡导并大力推行的工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贯彻执行党中央把“四下基层”作为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的决定,需要学思践悟“四下基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四下基层”的本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具有革命性的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否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志。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四下基层”秉持坚定的人民立场,蕴含着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四下基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借助实践观才得以实现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本性变革。理论来源于实践,既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又要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价值和目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的最新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价值。“四下基层”既蕴含着鲜明的实践导向,着眼于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发展落实在基层,体现着鲜明的实践品格,更强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以深化调研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取群众智慧指导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
“四下基层”蕴含着系统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每个客观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及其自身各部分与要素之间,均是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即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系统观念的主要观点,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四下基层”紧紧围绕“人民至上”这个中心,牢牢把握住基层这个实践原点,着眼系统思维,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系统认识民心民意所在、工作关键所在、发展力量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所在和干事创业的方向所在;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统一、让党中央放心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相统一、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相统一,立足于“下”、植根于“民”,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工作体系。
“四下基层”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归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重大创举,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好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等问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践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生动体现,“调查研究下基层”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具体行动,强调的是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实践依据。“信访接待下基层”变上访为下访,这一变,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根本性转变,推动了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现场办公下基层”,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创新举措,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有力举措。
“四下基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具有丰富的精神意义和时代的实践价值。尤其是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此为抓手,厚植为民情怀,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上为了群众,消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断转变工作作风;要从“四下基层”中悉心体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增进人民福祉根本目标、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方法、直面矛盾问题鲜明品格,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作者:杨诗耀 商丘市委党校副教授、副校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