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民:新时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要点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以来,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新时代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应当如何有效开展,具体的实践要点是什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全面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为目标,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其核心是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用好现代化技术手段,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实现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全面提升。
二是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堡垒聚合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根扎进每一个网格,让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更具推动力、落实力,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最大化地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治理效能,让党的执政之基更加牢固、力量之源更加丰沛。
三是要积极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当前,随着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传统或非传统社会矛盾叠加累积,传统的基层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已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现实需求。顺应社区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科学划分网格,遵循“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原则
目前各地推行的网格化管理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以网格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则是各地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共同点,因而网格划分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
空间意义上的网格划分是指运用网格地图技术将某一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最小的管理和服务单位,这些网格既不同于基层的行政区划,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行政意义上的区域管理工作往往在纵向上存在层级,而在横向上则因职能不同存在科属区别,这种科层制的运作方式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层级过多、职能交叉重叠、部门分割和管理的破碎化,并造成了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
为避免上述不利情形的出现,网格的划分可以遵循“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原则。“横向到边”是指在管理和服务上要将原有科层管理所疏离的地带纳入管辖范围,做到无遗漏,尤其是一些管理的真空地带(这些地带往往是滋生社会问题的场所)。“纵向到底”是指在层级结构上,通过网格直接联结服务对象,使它的触角延伸到最底层。“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一方面打破了原先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另一方面借助于网格将资源和工作重心下移。按照“网格化”理论的最初理念,“网格化管理对终端用户提供友好透明渠道,通过多层多渠道协议体系实现网格资源有效利用和业务协同,在动态背景下实现多组织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终端用户使用和组织管理的复杂性,提高管理效率,因此网格化管理为现代复杂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在这个意义上,网格划分是尝试化解复杂情境、更好服务群众、实现社会善治的一种可行之策。
3.完善基层治理维度,搭建公共治理与社会组织自治平台
社会治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照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而公共治理与社会组织自治是需要平台的,网格的构建就是街道社区为其提供的平台,具体可以包括制度化的网格联席会议,常规化的为民服务网格载体,多样化的嵌入、吸纳、参与机制,变政府“独奏”为社会“合唱”,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社区网格化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可以培育社会组织,开展开发园区、行业协会、商务楼宇等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街道中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商业网点、科研院所、驻街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作用,建设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
二是开辟“志愿者互助站”“教育培训园地”等志愿服务阵地,组织有一定特长、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等,为社会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还可以借助高校学生资源,组建“文明”“平安”等领域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积极发动、引导公众依法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形成街道、社区、网格、驻街单位、各类志愿者之间的协同,构建“街道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多元互联”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4.坚持服务导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要在公安、城管等管理部门抓好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格化平台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职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
一是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使管理与服务双重职能实现全覆盖。具体来说,需要覆盖到街道每一个区域、覆盖到各类人群、覆盖到所有社会组织,同时在社会治理中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服务流程,架起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是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街道干部制度化、常态化下沉到底,深入群众、关口前移,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及时发现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强化风险应对、过程控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
三是坚持转变工作作风,推进构建服务型社区网格管理工作。街道干部下沉到各网格,并向网格民众公开其联系方式,老百姓有事要解决、有问题需咨询,就直接打电话给街道干部,实现“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治理效果。准确把握群众意愿和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强化风险的应对和管理,努力做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安全隐患第一时间处置”。通过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本辖区驻街单位的信任、尊重和支持,从而也有利于顺利开展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制度实效。
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创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推动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改革。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些治理实践,一方面涌现了许多新鲜经验可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现一些依靠自身努力尚不能解决的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各地应积极向上反映情况、提供建议。上级部门可以在各地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上,注意从中发现具有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的创新经验,逐步形成适用于全局的政策和法规。“摸着石头过河”应与顶层设计相结合,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各地创新成果惠及全国,推动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从而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张金民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