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琴:河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2-20 09:45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载体,承载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目前建设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外,其余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在河南都有涉及;其中,黄河河南段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一、河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河南围绕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在普查文化资源、传承保护文物文化、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

  河南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点”上彰显特色、“线”上强化贯通、“面”上注重统筹。截至2021年8月底,河南纳入全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管理系统的项目共计427个。其中,大运河项目100个,长城项目19个,黄河项目243个,长征项目65个;在建项目166个,已完工9个,未开工项目252个。河南省委宣传部2021年12月24日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十四五”期间,全省谋划427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其中54个项目(总投资174亿元)已纳入国家项目库。据介绍,2022年,重点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有:黄河国家博物馆(郑州市)、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市)、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开封市)、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洛阳市)、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洛阳市)、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洛阳市)、殷墟遗址博物馆(安阳市)、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门峡市)、嘉应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焦作市)、信阳市“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历史步道建设项目(信阳市)。据了解,作为唯一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在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中央预算内投资中,河南共被安排资金约占全国的1/10。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南省文旅厅表示,将按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分类谋划储备项目,扎实推进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落地实施。

  二、河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的研究比较薄弱

  从河南在建的四大国家文化公园来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其他三个国家文化公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黄河是天然形成的,其他是人工干预形成的。长城、大运河在历史上有其明确的建设目的,长城主要是防御功能,大运河是交通和运输功能;长征是在反“围剿”和继续革命中形成的。与黄河文化的内涵丰富复杂相比,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文化的内涵离不开其形成目的,其核心文化内涵相对明确;由于在学术上的争议较少,对三大文化公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这三大文化公园为主题的相关研讨会很少,学界的关注度不大。

  与长征、长城、大运河文化不同,黄河文化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有其内在的统一性,但具体反映在流域九省区,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与特色。因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面临更加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根文化视角看,黄河流域多民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都可称作“黄河文化”,被学术界认为是广义的黄河文化。此外,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沿黄人民在利用和改造黄河中所形成的具有黄河环境特色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如移民文化、水利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及灾难文化等。长期以来,学界更注重广义黄河文化的研究,对狭义黄河文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移民文化和灾难文化的研究更加薄弱,相关的展示展览也较少。

  (二)国家文化公园的边界、层次等方面的界定比较模糊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公园”,就意味着它具有自身的权属表达和空间限定,拥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实践,从权属的角度看,必须从空间上明确建设的边界,如沿黄河两侧几千米的范围等的限定。因为目前没有范围界定,建设和管理上也是分段分级进行的,因此,各地众多的文旅项目都往国家文化公园上靠,使得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变成了一个筐,模糊了建设重点。此外,重大或重要文物相对好界定,但重大主题则相对难以界定,各地在建设过程中难以操作。而且目前从文旅部到省文旅厅,涉及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建设方案都没有公开,更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使得相关的研究也无法深入。

  (三)相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及开发利用程度不足

  河南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但对大量的遗产资源缺乏系统梳理和有效利用,高质量开发利用的手段单一、途径有限,遗产活化传承与沿线旅游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但是,由于红色文化的敏感性,相关的文博文创产品比较稀缺,少数文创产品同质化也比较严重,对公众缺乏吸引力。此外,以黄河文化为例,不少地区只注重古代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对近现代和新时代的黄河文化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挖掘,如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黄河文化注入了富有价值意义的红色文化基因,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黄河文化被赋予了基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等新的时代内涵;但是各地对相关黄河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远远不足。

  (四)区域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同类型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开发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线性文化,跨地域是其基本特征。但总体来看,各地还是囿于行政区划等原因,同类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传承弘扬工作还做得不够。各地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宣传开发上还是主要以地域为主,相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很少放在一起宣传和开发。以根亲文化资源为例,中华民族的十大始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他们的出生地、建都地以及活动空间很大一部分都在中原;河南可以找到很多人文始祖的遗存遗迹,如淮阳的太昊陵、新密的黄帝宫、内黄的颛顼和帝喾二帝陵等,这些遗址遗迹都是根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宣传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国家级的寻根活动,对其他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整体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同类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对外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文化品牌没有打响。如商文化资源,分布在商丘、郑州和安阳、鹤壁等地,河南四大古都有两大古都是商都,商丘又是商文化的发祥地;但殷商文化资源没有联合开发,影响力有限,使得人们对郑州和安阳的古都认同感都极低。另外还有三国文化资源、老子文化资源等都是区域开发,没有好的合作机制和龙头企业带动,景区景点难以做大做强,省内外影响力都较低。

  三、推进河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相关建议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以保护黄河、长城、长征、大运河、长江五大线性文化遗产、彰显“中华文化”为使命的大型国家工程。因此,“线性跨区域”、“国家级”、“文化”和“公园”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抓好的四大基本要素。因此,如何界定、纳入、展示以及与民共享国家文化公园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须首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一)立足国家高度,加强各类国家文化公园的顶层设计

  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公共文化载体,承载和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国家文化公园需始终立足国家高度,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且具有国民认同度高等特点。几大国家文化公园尤其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跨时空的海量文化资源的甄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显示,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近40%,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00余处。这海量的文物资源不可能都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中,因此,“国家级”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要在建设标准上彰显“国家品质”和“国家形象”。某些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影响力不大的,可以由各地自行开发利用,不能都通过项目装入国家文化公园这个筐中。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着“国家”的顶层设计,意在展示宏观格局,国家立场是进行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宗旨。

  (二)建立跨区域的合作协调机制,建构统一的文化公园数据平台

  国家文化公园都是跨区域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协调机制。一要建立起政府间通畅的协调沟通渠道。二要建立政企多方参与、高效透明、信息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除了政府力量之外,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补充;尤其是文旅产业发展方面,更需要各类民营企业的参与共建。因此,要通过建设跨区域统一的服务信息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互通互用,方便企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三要从管理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国家文化公园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布局。文化公园跨多个区域,只有明确边界范围和权属,分级管理、分段负责才能落到实处。建议由中央确定原则,由各省负总责,认真研究,科学合理确定。

  (三)活化长城长征文化,推进红色文旅文创发展

  长城、长征属于军事文化。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长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精神文化。长城、长征文化带基本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偏远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相结合。通过创建长城、长征主题文旅景区,打造系列军事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重点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积极发展与长城、长征关联的休闲娱乐、军事培训、影视拍摄等特色产业,推出具有军事和红色文化特色的文旅产品,重点开发长城、长征徒步游、研学游、乡村游、军事游等,可与军队联合建设,增强军事类产品的吸引力,将国防教育融入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

  (四)鉴于河洛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洛阳选址打造一个国家级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黄河文化主地标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性符号,是展示体验黄河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都城,承载着一种文明的最高成就。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和早期中国的都城,其文化引领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方向,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地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洛阳为“三代之居”、“天下之中”,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期,洛阳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其历史地位犹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说的:“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由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洛阳还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条件,使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最好在洛阳打造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民族根”“中华源”“黄河魂”等基本元素的国家级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五)在国家黄河文化公园的建设中要深入挖掘和多角度展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黄河治理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始终把黄河的治理开发作为至关重要的大事来抓,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黄河视察,指导治理工作。黄河流域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治水,人民治理黄河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70多年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一是对黄泛区的治理。将黄泛区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更好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河治理成果。黄泛区曾经是灾难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成立了黄泛区农场。黄泛区农垦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黄泛区农场不仅有农业生态资源,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如王近山将军旧居、原国家计委五七干校和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等文物景点。二是兰考治沙、焦裕禄精神。三是黄河滩区治理、移民、脱贫。黄河滩区生态游览区、黄河滩区移民新村等。四是展示黄河岁岁安澜的堤岸休闲文化。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将建设为连接区域内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纽带。五是三门峡、小浪底水利工程文化。“三门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是黄河上两座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史上的丰碑。

  (作者:宋艳琴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