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林:传承创新孝亲敬老文化的时代价值及途径
孝亲敬老文化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其文化特质表现为在两性姻缘、自然血缘及地缘关系中,天然固有地蕴含着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由于其中凝聚了完善人性、完美人生的传统美德,以及蕴含着充实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伦理智慧,以至在今天它依然是一种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能够让国人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珍贵的精神动力源泉。目前,我国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且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传承和创新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一方面可以为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构建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孝亲敬老文化的功能作用,必将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利于营造尊老爱老的家庭风气、社区氛围乃至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
慎终追远,孝亲敬老文化是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本源型文化,其主要特点是感恩知报、人文互动及永续传承。所谓本源,意即事物产生的最初根源或其本体之所在。人之所以为人乃至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均源于孝亲敬老之人伦意识及其文化表现的萌发和拓展。孝亲的原意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奉养及顺从,其中以敬重即尊亲为核心,如孔子提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再如孟子认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此外,社会上“敬老”是由家庭中“孝亲”推己及人而来,如孟子曾强调“老吾老及人之老”,将尊亲推广至应敬重社会上每一位老人。由此可见,孝亲本是子女对父母养育恩情的感恩回报,而敬老则是社会个体自觉采取的良善行为。这种良善行为不仅体现个人美德,而且带有人文互动的感召性,有利于营造人人相亲相爱、家家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此种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本真表现类型,将会伴随社会文明进步而永续传承且不断提升,当然,其中有悖事理、情理、法理且不能被创造性转化的落伍因素,也必然会在此激浊扬清的过程中被淘汰。
传承创新孝亲敬老文化,应以辩证思维、兼容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全面审视孝亲敬老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其功能作用,做到传承与创新互促互动。在孝亲敬老文化孕育和形成的原始初民时期,这种文化的思想主体尚是一种由人性的自然根源生长出来的纯粹生活伦理,即与初民日常人伦密切关联的伦理理念及道德情感的心理结晶,通常它自发地调节着人类代际关系。然而,当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体制及其意识形态确立之后,此种纯粹生活伦理在统治阶级倡导下逐渐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从而不得不为适应政治需要而牺牲了自身纯粹的民间人文性。而在以往的现代化历程中,虽然凭借思想观念变革及更新之力致使传统孝道中的政治伦理说教得以清除,但并没有将其中天然固有的人文精神养分适时注入现代化土壤之中,以致其影响力日渐衰弱,从而导致在我国现阶段轻视、慢待乃至侵犯老人权益的道德衰颓现象屡见不鲜。有鉴于此,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理应正确认识和科学估量孝亲敬老文化的功能作用,密切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自觉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在个人与他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努力实现孝亲敬老文化的创造性现代转变。
传承创新孝亲敬老文化,应从社会转型、社区建设、家庭发展的多重视角,综合考察孝亲敬老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首要功能及核心作用。文化通常具有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孝亲敬老文化原本是一种标识道德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心态文化,之后在社会变迁、家庭发展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演变为具有制度约束与习俗支撑性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及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支配作用。究其实质,以崇尚美德和褒扬善行作为其核心理念的孝亲敬老文化,旨在引导人们明确生活意义和价值、自觉培养个体自身的内在品格和美德。在社会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为平抑家庭和社会生活矛盾、形塑理性平和的个体心态以及营造团结友善、互帮互助、和谐宜居的社区氛围,均需将传承和创新孝亲敬老文化作为必备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它正在为搞好社会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深厚思想定力、创造新颖道德智慧、注入浓郁人文关怀。可以预期,其中蕴含的伦理理念、道德价值、心理情感智慧等,在竭诚为老服务的鲜活实践中,必然会成为我国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孝亲敬老文化的核心要素。
传承创新孝亲敬老文化,应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依托社区建设推动孝亲敬老文化向个体文明行为转化。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国人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它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国家层次的“文明”、社会层次的“法治”、个人层次的“友善”,无不蕴含孝亲敬老的现代生活伦理因素。因为,孝亲敬老既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通行标准,也是考察社会法治效能的重要指标,当然,更是考量个人友善与否的基本依据。至于“四德”建设,其中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均与孝亲敬老有着密切关联。即便是职业道德,也与孝亲敬老在思想行为上有着某种程度的共生性联结,譬如,公德与私德的一致性,恰是一些单位或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加强社区建设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正是提高以上宣传教育活动实效的基本途径及主要依托。因为,无论物态层面的孝亲敬老,还是心态层面抑或制度层面的孝亲敬老,最终都要落实到行为层面的孝亲敬老,即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敬老助老惠老等具体的为老服务活动之中。就此而论,营造适宜为老服务的社区物质技术环境条件是基础,培育自觉为老服务的社区思想文化意识是核心,达致精诚为老服务的社区共识及规约是媒介,而形成人人乐于参与为老服务的行为习惯则是关键。因此,我们应将传承和创新孝亲敬老文化,通过积极营建社区参与平台及着力拓展社区参与空间,创造性地融入“和谐社区”、“平安社区”、“首善社区”、“宜居社区”、“智慧社区”、“学习型社区”、“老人宜居社区”等一系列社区建设及社区治理活动之中。
(作者:冯庆林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