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五重维度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2-25 10:10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然选择。“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对于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多重维度加以把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关系之维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国具体实际范畴,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就自然而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两者的关系是随着时代内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所体现的中国具体实际是不一样的,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也不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心词是“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抗击外国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阶级斗争”“暴力革命”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常用的词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思想根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心词是“社会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政权巩固和建设来探索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运用传统文化阐释现实也不充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心词是“改革、发展”,通过经济建设与一系列的改革与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多数人的贫困问题,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从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营管理中寻找经验,但中华传统文化中类似的话语也不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富到强的新的飞跃,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而奋勇前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现阶段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国际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合作共赢。这些发展思想与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的一些观念相契合,很多发展理念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展现出了新的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在新时代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因此,现阶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相对独立出来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关系之维理解又一次思想解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之维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研究的重要议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暴力革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主张的“慎战”“和合”思想大相径庭;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两者格格不入。这些肤浅的观点没有把握到两者关系的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给出了新的解释,深刻理解领会两者的关系就是一次思想解放。第一,两者相互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再如,马克思主义主张“自由人联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第二,两者互相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扎根中国,在此开花、结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支撑,拓展新的天地;马克思主义则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第三,两者地位相同。正是两者彼此契合、互相成就,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重马轻中”的局面,形成了“根脉”与“魂脉”的并存共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关系之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还远远不够。“第二个结合”的提出,筑牢了道路根基,拓展了理论与制度创新空间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这就把中国道路建立在文明中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从而使这条道路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探索中国道路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方向,赋予中国道路以自主性。同样,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第二个结合”方面来探索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根脉支撑与创新方向、创新空间。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五个本质特征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思想相契合;政治协商制度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政党制度,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就是依靠反复“商量”达到意见一致的。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之维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传统”与“现代化”是相对立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都是传统的,意味着落后的、愚昧的、缺乏生机活力,而“现代化”代表着进步的、文明的、生机勃勃的。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甚至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重大意义的深刻阐释,推动了传统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联系。

  “第二个结合”解构了原有的“传统—现代化”简单二分法的思维方式和解释框架,对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作出全新的阐释,把二者看作是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入理解,使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更加明晰,两者不是断裂的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相互促进的成长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使之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提供文化基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彰显出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总的来说,在“第二个结合”的话语体系中,传统与现代化是“相互赋予”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价值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根脉”和底蕴。“第二个结合”使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本质特征和文化形态及其世界意义的文化依据,既推动了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问题上的思想解放,也推动了对传统和现代化关系问题理解上的思想解放。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之维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都是相互对立的,很难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第二个结合”打破了这种思想认识,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的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本质联系,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使“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种理解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根脉”关系。同时,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新的形态还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的新飞跃,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具有创新性。这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新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不同于西方依靠殖民掠夺扩张和资本为中心的所谓的“现代文明”,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界大同、和而不同、亲仁善邻的方向发展,从而打破世界对西方文明的迷思,实现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超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 者:田磊,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中青年干部增强斗争本领和党性修养研究》(2022CDJ034)阶段性成果;中共河南省委党校2022年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级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质密码研究》(ZX2022001)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