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河南实践与探索
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调整,全球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疫情以后经济的衰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还有能源短缺、粮食短缺、公共卫生等问题加剧,都亟待围绕这些课题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新技术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绿色发展带来了伦理安全等挑战,也需要在治理方面加强科技合作。河南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客观需要加快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以科技合作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一、十年来河南“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成就
(一)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加快建设
近年来,河南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落实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4项行动。十年来,河南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建设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联盟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河南已建成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75家,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新建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20家,实施河南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69项,资助63名高层次人才出国培训。河南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委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建成了中白道路建设科研中心、中白环境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中白激光技术科研中心。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正在筹建“吉—中农牧业示范中心”,与赞比亚政府合作共建中赞腔镜中心。这些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建立,为河南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十年来,河南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亚科技合作中心等载体,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水平日益提高。在工程技术领域,河南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在光学、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化工能源和道路养护、环境工程、激光科学等方面开展了密切的项目合作。在化工能源等领域,河南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在开展深度合作。在医疗卫生领域,河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选派骨干赴西亚、中亚和北非地区开展疫苗临床试验,与智利、古巴、利比里亚、泰国等共享防控经验。十年来,河南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明显提高,得到了国家的赞扬和肯定。河南省人民医院外籍专家荣获“黄河友谊奖”,河南省派援的中国援赞比亚第22批医疗队荣获赞比亚“五一劳动奖”。河南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为河南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推进
十年来,河南科技部门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科技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郑州大学与里斯本大学合作的“金属催化C-H键官能团化反应研究”,河南省高远公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与白俄罗斯国家技术大学合作的“重轴载沥青路面承载性能快速检测与评价技术”,洛阳师范学院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合作的“中意智慧城市合作研究室”等项目稳步推进等,为河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经济转型提供了科技支撑,成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同时,这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河南“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河南实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提供了契机和载体。
(四)国际科技合作热点不断涌现
随着河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热点不断涌现,现代农业、新能源开发、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相继成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热点。以农业为例,“组团去中亚”正在成为河南农企对外投资新热点。2004年起,省科技厅组织河南科技学院和商丘天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作物育种、大棚蔬菜、畜牧养殖、中草药种植技术示范。2014年11月,河南省政府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了加强农业产业合作项目谅解备忘录,已有11家豫籍企业或机构在塔吉克斯坦落户。目前,河南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还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花结果;来自以色列的滴灌旱作技术也在河南落地生根。随着这些科技合作热点的不断发酵,河南一大批企业持续深耕“一带一路”,为河南国际科技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二、十年来河南“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突出问题
(一)科技合作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152个国家,基本上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主,欧美地区发达国家除意大利外,均不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客观上制约着“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世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整体上缺席“一带一路”建设,而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总体科技水平和科技合作的活跃度还参差不齐。近年来,与河南开展科技合作的共建国家,主要是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波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本身不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其总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河南与其开展科技合作,更多的是现有科技产能的输出,对提升河南科技创新水平作用相对有限。总体看来,受制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缺席,河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水平总体有待提高。
(二)国际科技合作深度不够
近年来,河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合作深度不尽相同,很多活动集中于部分国家,而不少国家还没有开展深度的合作。与河南开展科技合作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亚、俄罗斯、北非等地,其中,河南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科技合作深度较高,双方在光学、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化工能源和道路养护、环境工程、激光科学、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都有较多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东欧、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以色列、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等,也开展了一些科技合作,但是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而在南美、非洲中南部、大洋洲等地区,与河南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还很少,很多国家至今还没有开展过与河南的科技合作,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基本是空白。
(三)国际科技合作层次较低
近年来,河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交流与分享、知识共享与合作等环节,而在技术转移或者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究等环节的科技合作都还有待加强。如河南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主要围绕作物育种、大棚蔬菜、畜牧养殖、中草药种植技术示范等技术交流环节展开,层次相对较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开展等能源科技合作项目,也主要是传统能源开发领域,绿色低碳等新能源技术开发项目较少;与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等北非国家开展的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合作,则主要是河南医疗技术在当地的推广普及,科技合作层级相对较低。
(四)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着诸多风险
当今世界,国际秩序正处于加速调整之中,国际科技合作也不免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河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合作也确实遇到了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市场等风险。以意大利为例,该国受地缘政治的影响,退出“一带一路”共建,使得河南与意大利的一些科技合作项目受到影响。还有乌克兰等一些国家向西方转向,也给科技合作项目带来一定影响,使得一些合作项目难以为继。此外,受俄乌冲突、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阻,经济持续疲软,也影响着科技合作项目的推进。总体而言,现阶段河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合作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挑战,对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河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贯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是指导全国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河南未来一个时期深入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需要加快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河南的实施。
一是优化拓展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布局,优先支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合共建实验室,同时为申报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奠定基础。推动国际联合实验室间的横向协作和资源共享,强化考核评估,不断提升建设水平。
二是组织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项目,引导省内创新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科技合作层次与水平。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汇聚国际科技力量,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务实合作。鼓励省内有实力的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吸纳全球科技知识的能力。
三是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重点国家科技合作。积极推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在能源化工、节能与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科技示范合作,在高端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与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四是引导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先进技术项目在豫落地。实施技术转移机构培育计划,加快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持续办好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打造河南的国际科技合作品牌。
(二)强化“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政府支持
“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同时,国际科技合作还存在着一系列政治、法律、市场等风险,客观上需要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
一是加快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探索先进技术联合孵化、跨境加速和产业化落地推动的新模式。持续完善“成果中关村、转化郑洛新”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以世界视野、开放姿态加快建设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打造科研“国家队”。
二是发挥开发区在生产制造、产业链配套、市场渠道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区”全链条技术研发和转化体系。梳理开发区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卡脖子”问题,与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链群之上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关键技术节点,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三是建立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创业园。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海外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建设联合实验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国际孵化基地,开展国际企业境外孵化服务,促进国际交流培训和项目合作。
四是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神农国家实验室等创新驱动平台载体,组建重大任务导向的创新团队及创新集群,强化与中科院及世界一流高校的战略合作,深化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技术、大数据、数字治理等细分领域创新合作,共建创新“一带一路”和绿色“一带一路”。
(三)进一步优化河南开放创新生态
开放创新生态是“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需要,加快各个国家的创新生态开放链接,需要加强政府间的合作,让市场、民间和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创新链互相交融。就河南来说,要优化开放创新生态,需要在创新规划、标准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充分考虑各国特点和利益诉求,对接各国科技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发展,建设开放创新生态,统筹面向“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资源布局。
二是增加市场企业端政策的供给,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以及企业民间组织的链接作用。在项目合作基础上,则要扩展在规划制度建设方面的统一性合作,形成开放创新生态的共商、共建、合作,以及新规则、新伦理的制定合作。
三是在双边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多边机制的合作,倡导开放合作理念,探索扩大有共同利益的合作领域,欢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共同加入,推进与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
四是构建“一带一路”智库网络,协商科技合作,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等,并开发监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生态的指标体系,从而为自我检查和改进提供指南。
(作者:唐晓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