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楠:传承弘扬家谱文化 谱写河南家谱新篇章
家谱与正史、地方志一起构成我国历史文化的三座大厦,是我国文化宝库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关于家谱的价值,《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指出,“官修时代,总的来看是为政府用人政策和世族政治服务……宋以降,主要是对广大群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至于民国以后,人们为慎终追远而作的修谱活动中,除了古老的尊祖敬宗涵义外,尚有在离乡背井下的寻根内容,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和需要”。
一、家谱漫长的发展历程
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至商代,这一时期出现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和青铜家谱,这一时期的家谱记载较为简单,只记载父子世系,尤其是青铜家谱,青铜家谱又称金文家谱,因为这种家谱是刻在祭祀祖先的青铜器上所以得名,其目的是希望世系能够永久保存。周代至汉代是家谱的诞生时期,周代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阶级等级分明,嫡长子继承制使家谱“明世系、辨昭穆”的作用十分重要,家谱迅速发展,同时,周代设有专门记载贵族世系的史官,《世本》是家谱的开篇之作,记载了黄帝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卿大夫的姓氏源流、世系源流、迁居、谥号等内容,在中国家谱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秦朝建立之后,除了在朝廷设立宗正官来管理皇室内部的家族组织之外,并没有在全国普遍设立管理家族组织、编写家谱的宗正官。两汉时期诞生了许多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家族制度从基层社会开始发展,并逐渐上移,相应的谱学也由此诞生。
魏晋隋唐时期家谱兴盛,家谱成为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宗族成为动乱时期的庇护,出现举族南迁的现象;宋元是家谱的转型期,家谱的家庭教化功能凸显,体例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欧苏法式”即产生于这一时期;明代是家谱完善期,家谱编修受朱熹三纲五常及三代修谱思想的影响,出现规模较大的会通谱、宗通谱;清代至民国是家谱的普及阶段,家谱数量增多,修家谱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家谱编修宗旨继承宋元,突出家庭教育和团结宗族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虽然家谱编修存在停滞时期,但整体而言,编修活动并没有停止,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热情高涨,出现续修家谱的高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也使得中国与海外的联系越发紧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开启了寻根问祖之旅,这也使家谱编修进入新的活跃期。1981年,政府倡导地方志编修,随着地方志编修的进行,人们对家谱“封建宗法制度的象征”的认识发生改变。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下发文件《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充分肯定家谱在学术研究、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文件的颁布改变了人们对家谱的认识,对家谱兴修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直接助推家谱编修热潮。
二、家谱独特的社会价值
罗香林在《中国族谱研究》中说:“余……深觉中国所谓正史与方志,其载述往往仅能及于朝政之实施、与制度之创立、地方之建置、财计之丰歉、人物之得失、及边民之入居,如是而已。而于各族之迁移转徙,与各族之混合同化则乃不能不与各地之谱乘求之。”正史与地方志更多是从宏观层面记载政治制度变迁、重大历史事件、人口版籍等信息,而家谱较之二者更加微观,更加贴近生活,在记录家族迁徙、民族融合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家谱文化与宗族归属
家谱从诞生时就有收宗睦族的功能,在宋代之前家谱更多的与政治密切相关,政治属性较为突出,宋代家谱发生变革,家谱的家庭教化、团结族人的作用得到凸显。这在家谱编修的序跋中得到清晰的体现,“家有谱则支裔之亲疏,宗迹之聚散,品行之优劣,年寿之长短,家世之盛衰。按籍而稽,无不如指诸掌。使后世子孙知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敬宗睦族之意。知有所劝,亦知有所诫。族谱之所系,重大如此。”从汉唐开始,世人就逐步认同了修谱具有远近双重意义。远,即以“追远”形式上溯,大书特书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弘扬“祖宗功德”以确立“尊祖敬宗”的家族组织规范;近,则立足当代,激励、规劝家族子孙后代实现“联宗祊”、“延本支”,确保实现本家族兴旺发达、久盛不衰的“睦族”效应。《洛阳地区家谱目录提要》对洛阳市图书馆馆藏家谱进行整理,共整理出200多个家谱,每个家谱对家族的世系源流、始迁祖、迁徙时间的记载都十分清晰。《潘氏家谱》记载,其家族是由先祖潘思清于明朝从山西大洪洞迁徙而来,并详细记载了各分支的迁播。《乔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是乔阙,家族是明洪武年间为躲避战乱在乔敏的带领下从山西大洪洞迁徙而来,迁移至洛阳的三百年间,乔氏族人声名显赫者不在少数,子孙后代迁居偃师、嵩县等地,其中山西绛县、山东曹州的乔姓人口均是乔敏的后裔。这就为山西、山东乔氏后人寻根提供了指引。世系源流的记载就是为家谱敬宗睦族服务,让族人知其源流、不忘根本。
(二)家谱文化与家国情怀
家谱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洞悉历史事件,闽台地区家谱中皆称祖上来自“光州固始”,光州固始移民地经过学者考证得到证实,但是光州固始与其他移民地不同,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更承载了南迁中原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固始是中原人离开故土的最后一站,严格意义上说,固始属于移民集聚地,但是却在闽台家谱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固始移民地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的南迁,尤其是唐朝高宗时期陈政奉命入闽开漳,对闽台地区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初,闽南发生叛乱,民不聊生,大臣上书请求派遣有能力的将士安定边疆,陈政被委以重任,奉命入闽。随后,58姓将校携家眷前往增援。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因身经百战、斗争经验丰富,接替父亲前往闽南,最终平定叛乱,并在当地发展农业、推广教育,对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武则天当政时期,在闽南地区设置州县,陈元光被委任为漳州刺史,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将士纷纷入籍闽南,陈元光率领部下在当地开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商业,在陈元光的治理下,漳州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陈元光也因此被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成为闽、粤、台陈姓的重要一支。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的陈姓南迁入台,台北县的《清源陈氏家乘叙》记载,陈氏家族的入台先祖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来的陈永华、陈泽。《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也记载了先祖由河南固始南迁入闽的事件。陈姓迁台人数众多,成为台湾首姓。无论是陈政、陈元光父子在国家需要之际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还是清远陈氏入台先祖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而移居南迁,都是家族为国家统一、安定边疆做出的贡献,南迁背后是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家谱文化与民族团结
家谱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互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姓氏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台湾同胞走上寻根问祖之路,台湾许多姓氏来自福建,但是根在中原。通过宗亲会等组织,许多台湾同胞在大陆找到了自己的祖根地,在这一过程中,家谱功不可没。家谱不仅记载了先祖姓氏,同时对家族迁徙过程也进行记载,而这些资料在正史、地方志中是很难看到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史之缺,同时也为今人的寻根之旅提供指引。在台湾家谱中均记载着祖上“光州固始”,这一现象也引发学者关注,经过考证,光州固始移民地的地位得到证实,固始根亲文化节也成为联系感情、交流思想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郑氏宗亲荥阳祭祖大会、台湾陈氏宗亲寻根、海外林氏寻根、平顶山刘氏联谊大会、濮阳张氏恳亲大会等接连开展,在一次次寻根活动中,同胞之间加强了沟通,情感上更加亲近。《河南省夏邑县彭氏大族谱》正是台湾同胞彭飞在1989年回乡探亲之后耗时数十年编修而成的。河南多地开展的祭祖大典、根亲文化节、恳亲大会都是乡情、亲情的体现,一方面联络了情感,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为祖根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金,推动了经济发展。201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提出要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这与河南地区丰富的姓氏资源和家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家谱越来越受重视,必将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做好家谱文化宣传大文章
家谱的价值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家谱的史料价值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正在不断深化和丰富,而家谱的社会价值怎样得到发挥,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家谱怎样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大业,需要做好家谱文化宣传这篇大文章。
家谱社会价值的发挥需要相关机构和研究者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积极举办家谱展览、参与家谱宣讲和科普讲座,深化百姓对家谱的认识,让家谱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此,可以借鉴家谱研究发达地区的做法。根据相关学者统计,家谱研究相对深入的地区有安徽、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其中,福建地区因为与台湾地区临近,许多福建人南迁入台,因此两地渊源深厚。201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宗亲参加,论坛期间同步举行“谱牒文献展”,此次“谱系两岸——馆藏谱牒展”的策展思路是通过谱牒串联历史与现实,在展品选择上力争以小见大,用具有故事性、话题性的物件来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在具体展品中,选择了与邱天胜这一人物相关的族谱。相较于郑成功和施琅,邱天胜在收复台湾的历史事件中鲜少被提及,以往的史料中也难以找到关于他的记载,但《石狮东埔邱氏族谱》对他有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收录了“清康熙三十六年黄地祥云飞鹤纹锦诰封邱天胜及上三代诰命”原文。此诰命是邱天胜跟随施琅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对他的奖赏,这不仅是个人和家族的荣耀,同时也承载了施琅收复台湾的大背景和历史使命,这个展品的出现也体现我们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通过这个展品足以看到策展人的巧思,也对我们开展类似的活动给予一定的启示。
河南省要立足自身特点,尤其是固始、新郑、周口、濮阳、新乡等地,自改革开放以来迎来许多宗亲寻根,在活动策划时可以借鉴闽台缘博物馆的策展形式和思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家谱文化进行创新,用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文字和物件来介绍我省家谱文化,充分发挥河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切实发挥根亲文化宣传窗口的作用。我们的家谱文化要更多地走出去,在寻根热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祖根地和寻根地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张开怀抱欢迎华人华侨台胞前来河南进行寻根,树立河南根亲文化圣地招牌,打响老家河南品牌。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寻根问祖,能够加强民族团结,对促进海峡两岸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谱文化宣传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这就涉及人才培养及组织建设问题,目前我省有关家谱文化的机构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老家河南家谱馆、信阳师范大学中原姓氏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等。信阳师范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的地方高校,并且积极举办“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等活动,密切与台湾地区的联系,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我们要充分发挥谱牒专家和高校的优势,大力培养谱牒人才,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探索联合培养的路径,不断壮大谱牒研究人才队伍。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内部培养,也要眼光向外,大力引进人才,为我所用,宣传河南的家谱文化。同时,可以加强和其他机构的合作,上海图书馆收录的家谱占现存家谱的三分之一以上,有“中国家谱半壁江山”之称。我省可以与上海图书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研究人员合作交流,更好书写河南家谱文化新篇章。
(作者:陈亚楠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