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佐良: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形象路径研究
河南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在中原大地上得到了生动而充分的体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曾“以形象的语言来概括和评价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国的缩影,河南要自觉担当起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河南注重发挥山川风光锦绣、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的重要优势,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河南要强化机遇意识,以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以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为手段,努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形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注入新动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新贡献。
一、加强研究阐释,明确主题内容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必须坚持学术先行,强化基础研究。要深入挖掘河南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系统研究中原文化深厚内涵与巨大价值,精心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读懂中国提供学术指导、权威观点和丰富内容。一是深入开展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代表的河南考古研究,探索许昌灵井、新密李家沟等东亚现代人类起源,揭示双槐树、庙底沟、西水坡等仰韶文化遗址“早期中国文化圈”形成演变,彰显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的中原中心,以及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华文明总进程核心引领者历史地位,展示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演进脉络。二是深化以人物、事件、制度等为主题的河南历史文化研究,实施河南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文化遗产、文献典籍等河南兴文化专项研究,重点开展仰韶文化、夏商文化、汉字文化、始祖文化、姓氏文化、诸子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药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等河南特色优势文化研究,彰显河洛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重要成就。三是从文物、语言文字、杰出人物、文化遗产、文学艺术、文献典籍、戏曲舞蹈、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科学系统地提炼以二里头、殷墟、新郑黄帝故里、甲骨文、河图洛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二十四节气、太极拳,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以民为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中原文化丰富内涵。
二、推广文化之旅,优化主题线路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必须坚持文化引领,策划精品线路。要依据河南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培育主题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体系,开发线上体验线路项目,绘就中原文化导游图。一是培育“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线路,如以追寻百万年人类史的人类起源之旅(郑州织机洞、许昌灵井、新密李家沟等),以探寻文明起源为主题的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灵宝西坡、渑池仰韶村、偃师二里头、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安阳殷墟等),以领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古都气象的四大古都之旅(洛阳龙门石窟、郑州商都、开封东京城顺天门,安阳殷墟等),以谒祖拜宗为主题的姓氏寻根之旅(新郑黄帝故里、濮阳挥公园、卫辉比干庙、鹿邑太清宫、信阳固始根亲文化园等),以体验少林、太极功夫为主题的中国功夫之旅(登封少林寺、温县陈家沟等),以考察黄河治理为主题的黄河文化之旅(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郑州花园口、武陟嘉应观、兰考东坝头等),以品读诗词文化为主题的中国诗词之旅(巩义杜甫故里、郏县三苏园、沁阳李商隐文化园、汤阴岳飞纪念馆等),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郑州二七纪念堂、洛阳八路军办事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以畅游山河栖居山水为主题的山水休闲康养之旅(修武云台山、沁阳神农山、洛阳白云山、内乡宝天曼、信阳大别山等),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中原民俗之旅(宝丰马街书会、禹州钧瓷、洛邑古城、郑州烩面、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长垣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等)。二是培育“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分主题线路,如以探索夏文化为主题的夏文化之旅(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以感悟典籍里的河南为主题的《诗经》文化之旅(新郑溱洧汇流处、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等)。
三、深化文旅融合,丰富主题活动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必须坚持创意驱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要积极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努力开发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推动实施博物馆数字化工程,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重视和发挥文化旅游独特的教育价值功能,积极研发特色文化研学课程体系,讲好河南故事。一是围绕河南山水、名人、事件及中原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编纂出版通俗易懂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专题系列丛书。二是聚焦文物里的河南、典籍里的河南,推出一批“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专题电影、戏剧、小说、动漫等作品,增强中原文化感染力和心理体验度。三是依托非遗资源,制作“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专题国潮国风系列节目,支持开封、洛阳等地打造知名历史文化街区、景区,持续办好黄河非遗国际创意周、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等。四是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数字化提升活动,重点支持二里头遗址、隋唐洛阳城、黄河博物馆等开展馆藏文物数字化,建设孪生数字博物馆,形成一批沉浸式数字体验场馆。五是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活动,鼓励文旅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发挥河南夏商文化、黄河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共同研发研学精品、特色线路,打造研学旅行样板课程。如将黄河文化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依托黄河治河工程、生态景观、博物馆等文旅资源,结合大禹治水、汉武帝瓠子堵口、潘季驯束水攻沙等著名历史人物事件,打造“大河文明”精品研学线路,展现黄河治理思想与黄河文明精髓。持续开展“百万学子游河南”研学活动,充分发挥朱载堉纪念馆、吴其濬故居纪念馆等名人纪念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六是加大文旅消费惠民力度,结合国家文旅部组织开展的“百城百区金融助力”文旅促消费行动,持续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季活动,发放文商旅消费补贴,推出旅游年票特价购、旅游景区门票减免、多城联动引客入豫等措施,激发文旅市场活力。
四、完善设施服务,提升主题品质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必须坚持强基固本,构建高品质“食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一是谋划构建“快旅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现代交通网,规划布局“一环四纵六横”旅游公路网,重点建设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的“黄河古都”,以“太行天路、畅享运动”为主题的“太行天路”,以“生态伏牛、尽享休闲”为主题的“生态伏牛”,以“红色信仰、绿色体验”为主题的“红色大别”等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加快打造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洛阳、南阳、安阳机场为支撑,信阳、周口、商丘、三门峡等机场为节点,覆盖全省的通用航空机场群;推动贾鲁河、伊洛河、卫河适航河段文化旅游通航;促进高铁、高速交通、旅游、消费服务融合升级,建设一批交旅融合示范工程、示范区,促进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二是完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非遗馆、村史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体系,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创新开展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打造文旅文创休闲相融合、多功能、有温度、有情怀的优质文旅公共服务新空间,重点推进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图书馆、省美术馆、黄河博物馆的新院(馆)建设,支持郑州建设“国际知名博物馆之城”、洛阳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加大对特色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力度。三是完善智慧旅游服务设施,推动全域实现5G网络覆盖,提升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运营水平。四是大力推进豫菜振兴,创建美食之乡,传承河南味道,讲好豫菜故事。持续开展老家河南夏日美食季活动,支持长垣打造全国厨师之乡、美食之乡,推动信阳菜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五是构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星级酒店、精品民宿、青年旅舍、房车营地等多元化住宿生态体系。
五、强化品牌意识,展现主题形象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必须坚持理念创新,树立品牌形象。要从“老家河南”品牌建设中汲取经验,创新宣传理念、运行机制、传播方式,加强国内外宣传推介,提升河南文旅主品牌形象。一是组织社科界、文旅界专家学者与专业人士,研究阐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独特优势、文化内涵、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通过发表报刊文章、开设专题讲座、接受媒体访谈等形式,提高“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社会认同感和知名度。二是聘请专业机构设计“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形象标识系统,突出品牌文化价值和形象定位,在主标识字体、色彩、造型、风格等方面进行艺术处理,提高品牌辨识度,广泛应用于交通、文旅公共场所及大型活动场合,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三是构建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格局,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整合省内主要媒体资源,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打造联动传播体系,注重发挥网络名人、短视频的引流作用,集中推送重要文旅活动信息,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热起来”“红起来”。四是拍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形象宣传片,展现中国之源、中国之美、中国之治、中国之魂,讲好河南大地上的中国故事,策划推出旅游公益广告、山水风情、历史文化等专题纪录片,在海内外主流媒体和媒介平台集中投放,提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
【作者:张佐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该文为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朱载堉研究”(项目号:2022XWH194)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