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W.桑特洛克“毕生发展”思想中的自我责任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1-02 11:02

  约翰·W.桑特洛克,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学家,曾在乔治亚大学任教,从1982年起至21世纪初在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毕生发展这一课程,著有《毕生发展(第3版) 》一书(译者为桑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从人的个体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角度来分析一个人“毕生发展”现象,形成了“毕生发展”思想。他的“毕生发展”思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在担当自我责任中了解人生发展阶段、认识人生顺境逆境、解决人生多样性问题有启示意义。

  约翰·W.桑特洛克“毕生发展”思想

  约翰·W.桑特洛克认为,“如果我们的寿命足够长,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听力衰退和家庭成员、朋友的离世。这是我们发展的一般过程,这一运动变化始于胚胎并且贯穿人的一生”。可见,“毕生发展”思想是从毕生发展视角来研究人以及人类发展问题,主要阐述了“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第一,“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原理更是方法论,对社会各领域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毕生发展”研究也就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色彩。正如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时指出的那样:世界“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呈现在约翰·W.桑特洛克眼前的是一幅方法上的“辩证图景”。因此,“毕生发展”思想内含“毕生发展”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由自然观察法、调查和访谈、标准化测验、个案研究、生活史记录等方法构成的资料收集;由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构成的研究设计;由比较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的横断研究、比较不同年龄的同一个体的纵向研究和序列研究构成的时间跨度。他认为,在研究“毕生发展”时,要全面地、系统地、联系地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综合运用。他认为调查和访谈法优点在于具有信息获得快,便于研究大范围问题,缺点在于难以获得研究对象真实想法;标准化测验优点在于可以提供研究对象个体差异的优点,缺点在于难以预测研究对象在非测验环境中的行为;个案研究优点在于能对研究对象个体进行深入研究和提供大量信息,缺点在于难以对其个体隐私方面进行研究;描述性研究优点在于能揭示研究对象的重要信息,缺点在于难以证明造成现象的原因;横断研究优点在于研究者无需等待研究对象长大,缺点在于难以解释研究对象性格等方面的变化过程;纵向研究优点在于能提供研究对象发展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信息,缺点在于耗时、耗力。如,自然观察法具有约翰·W.桑特洛克在批判实验观察法缺陷基础上,认为“毕生发展”研究只有使研究对象处在不受干扰的自然环境下才能获得有效材料。同时“毕生发展”研究还要接受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要避免性别、文化、种族上的偏见。

  第二,“毕生发展”的理论基础。首先,就发展特征而言,约翰·W.桑特洛克认为“毕生发展”中的“发展是多维度的,并贯穿一生”,同时又是多方向的、可塑的、情境性的。就发展维度而言,发展包括生物、认知和社会情感维度,实足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维度,天性和教养、稳定性和可变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维度。其中,天性和教养、稳定性和可变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指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因此“毕生发展”中的发展问题具有可变性。就天性和教养来说,“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就发展方向而言,他认为“成长和衰退同是发展特征”。一个人在某一维度朝着成长方向发展,而在另一维度则朝着衰退方向发展。就“毕生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而言,约翰·W.桑特洛克认为“毕生发展”过程涉及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与社会认知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理论。这些理论都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解释“毕生发展”。

  约翰·W.桑特洛克“毕生发展”思想中的自我责任

  每个人的发展可能部分同其他人有所相似,部分同少数人相似而部分同他人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大多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毕生发展的阶段中,自我责任是不容忽视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类动机理论》一书,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并按照其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第一,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指人类对维持生存、延续生命的基本物质的需要,如对食物、水、住房等物质条件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是第一位的。人有了生命才能开展活动,没有生命一切都是无稽之谈。在“毕生发展”中,自我责任也应当包括满足生理的需要,人作为一个独立且生活在社会上的个体来说,满足生理的需求才能得到发展,发展是基于满足生理需求之后的,只有如此,发展才能进行下去。

  第二,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人们规避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稳定、免受恐吓、依赖等需要,如对人身保险、医疗保险、食品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需要。为此,人在这时必须努力去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否则在毕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影响,在这个时候人的自我责任从谋生变成了保护自身,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金钱支撑,虽然现在社会的医疗保险比较健全,但不排除会有其他风险的发生,有了金钱的支撑,在风险发生之后对于解决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第三,社交的需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社交的需要是指人们对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包括人们对朋友、亲人、团体、家庭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的位置期待等。当一个人的物质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相对的满足后会产生社交的需要。所以在此时,人的自我责任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人需要为了得到他人的接受而努力,人从属于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处在一张由社会编织的网中,倘若脱离了社交,一个人就很难被他人或者集体所接受,可能会变得自闭,整天沉浸在自己所建构的世界中,时间久了还会导致情感上的障碍,无法准确地识别自己的内心情绪,甚至逐步丧失共情能力,反应迟钝,这样一个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这同时也不符合毕生发展的要求。

  第四,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们对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成就、名誉等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的需要。而要想得到尊重,就必须有责任意识,第一首先需要自己尊重自己,就是善待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言行举止,才能在主观上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二就是要学会尊重别人,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又怎么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呢。第三就是要有包容之心,不要对于任何事情斤斤计较,总的说来,要想满足尊重的需要自身就要从“身”“心”“性”三个方面加强修养。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包括做他最适宜的工作,发挥他的最大潜能,表达他的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意志和特性等方面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一级的需要。要想实现自我实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修为,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并积极努力与落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途中,倘若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此时也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将小我融入大我,虽然表面上好像是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得到自我的实现,但是将小我融入大我,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后一定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其二是人的自我价值。具体地说,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潜能,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外交部工作人员华春莹说“做人不能太美国”,也就是说做人不能太功利主义。著名学者拉斯基在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所作的导言中特别指出:“美国人是一个讲究实际的民族,不大善于思考。他们凡事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不大追求长远的利益。他们所重视的,是够得到、摸得着、切实存在并能用金钱估价的东西。”其实这就是“本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求。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而要想实现“毕生发展”,应该做到超我,至少是努力向超我的这个阶段前进,这是实现“毕生发展”中的我们个体应该做的。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机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这对毕生发展起着很大作用,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达到超我的状态。

  【作者:程雄飞,戴淑燕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用责任感召青年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3DJ12)】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