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环:开拓中国特色文学研究创新空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1-05 09:28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也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创新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研究文学作品、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人文学科,对于推进文学创作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也是广大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文学研究发展至今,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思想观念固化、文学理论原创性不足、研究方法模式化、研究不够深入等诸多问题,追根溯源,是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开拓中国特色文学研究创新空间,激发文学研究的生命活力。

  一、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更新

  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建立起一整套学术规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规范逐渐变成僵化的模式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成为制约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打破这种困境需要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更新。

  文学研究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更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推动文学研究更新迭变的原动力。在文学研究史上,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更新,总会为文学研究打开一片新天地。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浪潮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学观的深刻反思,文学观念发生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文学研究也开启了通过借鉴西方文学、文化理论而逐渐建构起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新路程。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经历了先向内转后又向外转的历程,这两次转向都是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新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在美学热、新方法论热和翻译热的热潮中,文学研究形成了“向内转”的倾向,从注重文学外部研究转向对文学内在审美特性的探讨,推动了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研究再一次由内向外突围,转向文化研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深化了对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探讨。虽然两次转向各有利弊,“向内转”容易割裂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文化研究的“越界”“扩容”容易导致文学研究消亡的隐患,但都拓宽了文学研究的疆域,且从不同的角度将文学研究引向深入。当前,全球化浪潮、自媒体的兴起、AI写作的问世等新生事物的出现,对文学与文学研究造成巨大的冲击,原有的思想观念很难应对现有的重重困境,转变思维方式,变革思想观念,对于回应时代提出的新的问题,开拓各种新的研究途径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中国现代学术发轫之初,是从模仿、借鉴西方学术开始的,文学研究也是如此,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的常态。然而,西方文学理论是为了阐释自身文学现象而建构起来的理论,与生长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国文学难以完美对接,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面对现代思想文化中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时也同样存在阐释的困难。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大量引进,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味追随西方文论以及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实践脱节的弊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建构起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在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总结和西方文论中国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尝试建构文学理论体系方面也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建构本土自主文论体系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为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深厚的文论传统可以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借鉴与参考,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的外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关于如何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要从文学研究实践中进行提炼升华。其次,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论和文化传统中,吸纳其中有生命力的元素,并将其与现代思想相融合,以实现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直观感悟和生命体验,与以理性见长的西方文论恰恰形成互补,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文学化与诗意化的倾向也可以缓解西方文论的艰涩无趣,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再次,要一如既往地以包容的心态广收博采西方文学理论、文化理论,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气象的文学理论体系。

  三、文学研究途径与方法的创新

  随着专业、学科的细分,中国文学被分为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两个学科,各自形成了基本恒定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久而久之,本应同气连枝的两个学科中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并产生了学科相轻的不良现象。而在学科内部,也存在不同学术领域冷热不均的现象,大体看来,古代文学研究重文献而轻理论,现当代文学研究重理论而轻文献,相对应的,古代文学研究中与文献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现当代文学中与各种文学、文化理论相关的研究方法发展较为充分。虽然近年来这种现象在众多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大为好转,但并未见实质性的改观,这种各自为政、缺少沟通的局面限制了文学研究途径与方法的创新,不利于文学研究的发展。文学如一条自远古流向未来的长河,不可分割,文学研究也应该统揽古今中外,把握文学的主脉与支流,在整个文学史的视域内厘定作家与作品的地位与价值。在研究方法上也应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融汇二者之长,并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进行创新,推动文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文学研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学研究在不断开拓创新空间的实践中必将涌现出一批贯通古今的厚重成果。

  (作者:孔令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