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 加强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管护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4-01-18 09:54

  □栗滢超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管护,对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支撑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从战略意义上,高标准农田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举措。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与前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小田”并“大田”,可以逐步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使耕地要素连片经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提升粮食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的关键举措。

  从运行模式上,探索完善“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新模式。坚持系统思维,运用市场化机制“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模式通过政府主导、国企运营、多方参建,形成“财政投入、资本参与、银行贷款、经营收益、稳定还款”的闭环,实现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破解“谁来投”“钱咋融”“谁来管”“谁来建”以及“如何还”等一系列问题。即由平台公司(投融资主体)主导组建运营主体,立足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抗灾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同时,通过规模化经营,建立“农户+村集体+运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从建设内容上,“六化”并举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建设目标基础上,要聚焦耕地地力提升、改善农田生态等关键点,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做到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河南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因地制宜、因地块施策,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推进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从经营主体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强省建设主力军。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是以个体农户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高标准农田的经营主体,也是农业强省建设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先进的管理观念、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各级政府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绿色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信息化建设上,实现基本农田监管“一张图”。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优势,建设高标准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收集整理、分类存储各类信息数据,包括农田数量、质量等级、种植情况、责任主体等,全面监管高标准农田立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同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数字监管平台,动态监测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理情况,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价制度,定期评价与动态调整高标准农田的质量等级与利用效应。

  从价值提升上,突出“高标准农田+”。围绕提高粮食产能目标,抓好耕地、种子两个要害,聚焦耕地、种子、水利、生态、信息化运营和农机农技服务等关键点,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着力地力提升,强化数字赋能、绿色循环,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拓展“高标准农田+”。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盘活乡村空闲地、低效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连片打造,实现农田平整成块、河道水清岸绿、村庄整洁秀美。

  从管理机制上,科技赋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截至2023年年底,我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6%,对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是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标准农田普遍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工程建设,轻长效管护,虽然工程建设上做到了精、细、实、优,但对土壤改良、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关注与投入不足。政府在整个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居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明确各级各主体责任,明晰主导、主责、主体、主投、主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探索网格化管护模式,实施“人防+技防”,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发挥好社会群体监督作用,推动完善管护机制,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