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立场方法原则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1-24 09:37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光辉典范,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立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论;“六个重大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人民至上;“六个必须坚持”;“六个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光辉典范,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本文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立场方法原则作初步探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人民性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站稳人民立场,切实回答好人民之问。当代中国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都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切实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把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站稳人民立场,是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人民的立场就是党的立场。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我们党什么时候站稳人民立场,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革命、建设、改革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站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始终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牢牢把握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同人民在一起,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是党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底气所在。我们党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大党应该有大党的样子,大党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使命。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如何长期执政,始终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础,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依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尤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依靠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超大的现代化,中国要整体步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是复杂而又艰巨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站稳人民立场,集中人民智慧、汇聚人民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伟力。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也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坚持自信自立,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自信自立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走得好,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时代形象。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守正指的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指的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没有标准的教科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探索,在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问题就是矛盾,要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我们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新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各种风险挑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我们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目标导向,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战略安排,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作为系统而存在,要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结构上观察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推动中国迈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需要运用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天下情怀。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现代化之问、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担当的勇气和自信,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现代化之问、世界之问,其实质就是倡议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重大原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六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六个重大原则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党的执政地位与人民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人民的愿望要求相统一。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正是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人民要求国家富强、生活富裕,劳动更有尊严,生活更加体面,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的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指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按需分配、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方面。未来社会发展分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按需分配、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对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来说都是手段,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则是目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二者之间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能够带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总是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满足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

  第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坚定不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才能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打硬仗、善打胜仗,不断打开事业新局面。”

  第六,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作者:杨卫军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  张佳慧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项目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研究”(2023-JCZD-0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善用大思政课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研究”(2022ZSZ02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