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昂:坚持以消费提质增效引领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1-24 09:36

  消费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其状况的优劣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及人们生活水平。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从国际经验看,已经进入服务型消费、品质消费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居民消费升级已成为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新动能持续释放,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从消费规模看,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407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8.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从消费结构看,正由实物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以汽车、通讯器材、家具为主要代表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规模增加明显,2022年零售额达2701亿元,是2012年的2.4倍。非耐用消费品仍以粮油食品、服装等生存型产品为主,但日用品和化妆品类消费支出明显增加,2022年零售额达319亿元,是2012年的1.6倍。

  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看,食品烟酒、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比下降明显,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比明显提升,反映出河南居民以衣、食等实物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已得到明显改善。

  从消费品种看,创新升级产品成为消费热点。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绿色、智能和高品质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特别是部分家电类高端产品销量增长明显。智能马桶、抽油烟机等智能家居产品成为流行趋势,智能音箱、手机、轻薄笔记本、可穿戴智能产品等电子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洗碗机、破壁料理机、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小家电成为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消费呈现高端化趋势,美妆护肤品、高端美容仪、奢侈品等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从消费模式看,网络零售实现快速增长。2015—2021年全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1.1%,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22.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21.9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2015年的2.7%提高至2021年的10.0%,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从消费群体看,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年缩小。2022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019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3539元、14824元,同比分别增长1.6%、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且城乡居民消费倍差由2012年的2.48倍降至2022年的1.59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虽然河南在促消费扩内需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和经济大省相比,河南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倒数,在促消费扩内需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商品供需匹配度不高。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和食品工业大省,消费品生产规模和能力较强,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均来自河南,每年还向全国输出原粮和加工制成品600亿斤以上。但河南仍存在商品结构层次偏低、行业品牌影响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集聚水平较低等问题,距离建设食品工业强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居民消费意愿释放不足。当前,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健康等服务类消费正成为消费扩张的重要力量,但河南部分服务消费的内容、质量和运营能力还存在不足,如医疗保健的发展水平较低、医疗资源分布结构失衡、高端医疗服务稀缺等问题凸显。

  三是产品品质影响消费信心。虽然河南消费市场整体水平普遍提高,但由于企业规模、消费市场、流通渠道不同,部分消费领域“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事件频上热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此外,河南虽然是消费品生产大省,但品牌影响力与国际、全国知名“大牌”差距较大,产品定价与品牌价值不匹配,存在“性价比”不高,影响力不够、消费者不认的现象。

  四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挤压消费意愿。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但房贷等资产负债率仍在攀升,一定程度上对居民消费意愿产生挤出效应。2014—2022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70.1%降至67.4%,下降了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由68.4%降至61.2%,下降7.2个百分点,下降明显;农村居民占比则整体呈上升态势,由73.0%升至79.3%,提高6.3个百分点,反映出城镇居民虽然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但其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党的二十大科学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又是当前形势下积极应对需求收缩、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基于此,建议继续围绕完善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优化消费环境以及推进重点领域消费升级等方面进一步加快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和举措。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消费增长动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稳定就业预期,着力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进一步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将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两同步”落到实处,切实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通过对集体资产使用权进行抵押、担保、流转等方式创造收益。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不断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医疗、养老、失业等民生问题,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千方百计减轻制约居民日常消费的不合理支出,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三是“软”“硬”兼施,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投入,强化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如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公众健身场所等,提升对社区的覆盖能力,构建和完善大健康、大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物联网优先覆盖核心商圈、重点园区、现代物流体系,为新型消费发展夯实供给和流通基础。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的营商和消费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流程。建立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评价机制,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公众评价,对各级政府形成机制性约束。

  (作者:马昂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