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2-02 11:0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旨在强化对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奋进、共享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石,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强化历史文化教育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文化教育能够使我们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更好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从而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要加强学校历史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将历史和文化纳入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确保各族青少年一代真正弄清“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这一本源问题。丰富教材资源,编写丰富多样、客观准确的历史文化教材,包括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介绍,使各族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民族的贡献和辉煌,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共同认知认识。强化师资培训,提供针对历史文化教育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以身作则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强阵地建设,建立和丰富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库,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等,为学生和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

要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影视、动漫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注重实践教育,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各族群众、青少年和宗教界人士在实践中感受国家发展成果,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多方合力,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传承良好家风;学校要深化课程改革,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传播正能量。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的结晶。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和合共生、和衷共济,是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进文化认同、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要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尊,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有效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发展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旅游业、手工艺品等产业,帮助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保护文化,为各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鼓励支持各民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彰显民族文化当代启示价值。加强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各族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成为传承民族精神、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确保文物保护、古籍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经费支持;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民族文化的专业队伍。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及相关组织,通过师承、工作坊、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等民族文化遗产相关领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挖掘民族文化典籍的当代启示意义,将研究成果编纂成书籍或制作成纪录片,为文化传承提供资料支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创新发展。重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让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新文化产品,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转化。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面的交流互鉴,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

国家通用语言是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既有利于各族群众提升语言表达水平,更好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互融,又有利于增加人员社会流动性、降低经济活动的隐性成本,进而更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要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丰富语言学习资源。强化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学,确保各民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语言要求,将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开展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和服务。编纂高质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学生的需求;开发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语言学习辅助资源,如网络课程、手机App、学习节目等;加强语言文字科研,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同时尊重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提高国家通用语言的规范化水平;落实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公共场所、媒体、网络等方面的语言文字监管;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的语言规范意识。鼓励各类媒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增加普通话节目、影视剧的播出比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国际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激发全社会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热情。

加强交流交往交融

各民族干部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是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路径。加强交流交往交融不仅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助于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要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提升各族居民社区文化认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指导协调,建立健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举办社区文化活动,鼓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民族特色文化交流,让各族居民在社区参与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魅力,促进各族群众间相互了解和彼此尊重,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倡导“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理念,开展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爱心捐助等公益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形成良好的社区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塑造“民族团结一家亲”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要提升对口支援工作质效,推动物质援助向精神援助转变。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内涵,通过教育培训、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增强受援地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受援地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夯实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为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加强基层一线干部交流,完善领导干部异地培训机制,促进援受双方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念、工作方式方法相互借鉴学习,不断提升干事创业能力水平。促进青少年交流,结对开展援受双方实践交流活动,持续深化学校结对活动,深入开展学校结对共建、中小学生双向参观学习联谊活动。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对对口支援工作的关注度和认同感,通过媒体宣传、群众性活动等方式,弘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关爱弱势群体、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道德自觉,为对口支援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张乃仁,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研究员,中共哈密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校长(援疆);柏洁,中共哈密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高级讲师,学员处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 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对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研究”(2023XWH12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