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瞳:新时代拓展社区医养服务功能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又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聚焦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当前,我国90%以上的老人是靠居家养老来度过他们的晚年的。居家养老服务最重要的是上门服务,包括机构和社区提供的上门服务,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养老企业、社会组织提供的上门服务。所以,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社区,因此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服务平台,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是提供高质量、多元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医养结合,提供高质量服务供给
新时代,要不断优化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社区医养结合的不同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供给。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社区医生签约等服务,并为本社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推动基本医疗与养老健康服务有机结合。二是“社区养老服务站+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有条件的社区,将养老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业务用房统筹,把医养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及日间照料服务相结合,在普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为在社区居委会进行日间照料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对象实施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三是“部门服务+居家”医养服务模式。积极与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对接,将服务站与民政部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残联部门的残疾人康复等服务项目相结合,在普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部门养老项目服务点的对象实施定向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四是“养老机构+医院”服务模式。养老机构、服务站要与就近的市级医院建立急救、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转诊等合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负责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接收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病人,同时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积极探索建立护理转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服务站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解决医疗机构中老年人的“压床”问题。
二、丰富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2019年,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日间照料服务在社区发挥着重要作用。日间服务对象应该是多类别的、包容的,服务内容也应该是连续的、多元的。日间照料中心,除了提供长期照护外,还设有日托、短期托养,服务对象包括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特护等5类需要照顾的老人,能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但是,一些地方养老服务资源相对紧缺、公共财政保障尚不充裕,我们应把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迫切需求作为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努力完善助餐服务模式,实现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或送餐服务,同时,兜底保障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用餐。强化基层医养服务,推进医疗资源进社区、进家庭,提高居家老年人获取医疗资源的便捷性;对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及计生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便捷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保定点范畴,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乐享养老服务带来的便利,生活得越来越安心、静心、舒心。
三、完善运营管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政府须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为企业打通投融资便捷渠道等方式,增加资本要素供给。我国当前有2.67亿老年人,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4000多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3500多万,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以上。全部靠政府和集体举办养老机构来解决养老问题既不现实也难以为继,必须发挥家庭养老这个基础,同时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首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更新理念,树立协同合作意识,构建政策执行协同机制,加快建设领导协调体系,进一步着力解决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制度执行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层级协调和部门协作,推动养老政策有效衔接和落地落实。其次,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税收管理、评估等具体管理制度,加强制度间的协同配合,不断激发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活力,促使其成长为养老服务建设的主体力量。再次,加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力度,完善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在财政补贴等政策上予以倾斜,降低社会组织运营成本,提高合理利润,形成科学规范、市场导向、健康有序、供给平衡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最后,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引导建立连锁加盟、统一管理的医养服务模式,突出失能、失智、空巢、高龄老人的服务供给和经济补贴,提供社区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首先,政府应强化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认知,主动听取参与医养服务的社会力量的意向、诉求和反馈,邀请低龄老人、家庭成员和社会专业人士等进行需求评估、质量评估、行业监督等评估工作,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使医养绩效评估处于社会大众视野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养机构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透明性。其次,完善医养服务评价机制。采取以下评上的方式,重点围绕被服务群体和其家庭,对政府主管部门、医养机构运营部门、医养服务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实施实操机构对政府部门评价、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的评价办法,形成倒逼机制,反向推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再次,在医养供需适配理论框架指导下,加强数据采集和整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标准,确保医养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强化评估结果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指导,推动医养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医养结合“软件”建设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宣传栏等媒介,以及社区居委会入户走访等时机,大力宣传医改工作成效,宣传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让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医养结合的内容、实施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年活动为载体,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看病就医方便经济、医疗服务安全可靠、公共卫生服务可及、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城乡居民满意信任”的目标。此外,加强队伍建设。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资质的个体开业医护人员到服务站或养老机构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待遇报酬。集中养老机构要组建专业的养老护理员队伍,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护。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最后,提升服务水平。定期选派服务站、养老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基层老年医疗康复水平。
【作者:赵瞳 单位: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建设全国重要的康养旅游目的地研究”(2023JC051)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