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河南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之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2-08 10:18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率先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能快速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手段、环境、动力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环境红利、要素红利等传统发展动能都在不断消失。向科技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建设创新高地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吹响了中国创新高地建设的铮铮号角。河南省委、省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做好河南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中的一号战略、一号工程,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2024年1月1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郑州隆重举行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再一次重申了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彰显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雄心壮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着力推动创新体系重塑重建,创新平台加快完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优异成绩,真实生物研发投产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阿兹夫定、多氟多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发电子级氢氟酸、金源朝辉生产的压延铜箔飞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更具科技范儿的“河南制造”频频出圈走出国门,成为现代化河南的新标识,全省科技创新事业已迎来新的加速发展契机。2022年,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1143.26亿元,是2012年的3.7倍,年均增长13.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07%升至2022年的1.86%,年均提升0.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年均水平0.02个百分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6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11亿元,增长了4.9倍,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由1.4%增长至3.9%,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底,共有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等16家河南省实验室揭牌,正在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科技硬核力量。

  但客观来讲,河南是全国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全国人口大省,但不是人才大省;是全国科技大省,但不是科技创新强省,创新能力与其他经济大省甚至中部六省相比都处于弱势。当前的河南,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到了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阶段。“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等宏伟目标的实现,以及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占据发展主动,都取决于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唯有依靠创新科技,打造全国创新高地,才能快速提升河南创新驱动能力、补齐发展短板,才能有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行稳致远。

  一是要保持“定力”,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关键突破。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河南省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探索省、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协调联动机制,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创新投入的放大、示范、增效作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冲破桎梏”。紧抓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契机,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全国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高效发挥省实验室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5G、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育种、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争取省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实现零的突破。借鉴江苏、山东、上海等经验,牵头联合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豫布局。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区域,形成新经济的高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增强“活力”,注重数字引领,加快智能转变。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发展出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依托郑州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打造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枢纽。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原数字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枢纽,加强与国内数字经济重点区域和先进城市的协同联动及优势互补,推动各类数据资源和创新资源向郑州汇聚,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依托郑东新区智慧岛、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提升黄河鲲鹏产业生态链,打造以“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硬核”支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郑州、洛阳等地设立数字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速就地产业化,推动数字技术迭代和成熟。

  三是要释放“张力”,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功能外溢。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结合、科技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梯次接续、协同有序的创新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立足本地重点优势产业链,加快部署创新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研究出台科技创新政策清单、问题清单、利益共享清单和负面清单,完善科技领域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安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化解、信息研判、研发活动安全管理、重点科研机构与设施安全保障等制度。

  四是要激发“潜力”,完善考核评价,促进提质增效。强化“关键”评估考核。合理设计科技创新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原创性科技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重大创新平台、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一级评价指标,重点考核“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大力“孵育”科技人才。学习上海等地引才聚才经验,花大力气重点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建立科研创新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对重点关键领域急需人才“一人一策”、量身定制,延揽国际化产业高峰人才,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待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能,让其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持续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健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制度,培育更多“能工巧匠”。借鉴江苏、上海等省市建立天使投资风险补偿资金进行风险补偿,通过“风险投资+政府补偿”模式,引导更多资源资本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对部分颠覆性、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探索采取“悬赏”“科研众包”方式,并负责“任务分包”和经费分配,营造不同智力资源相互融合的营商环境。

  (作者:曹雷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