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学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时间:2024-02-23 09:41

  摘要:中原学学科以特定地域中原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原、探讨中原、复兴中原。随着中原学逐渐站稳脚跟,若能从中原学理论支撑、学科界定、研究意义、与其他地方学关系等方面对中原学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和探讨,深化对中原学的认识,将更有利于中原学话语权的提升。

  关键词:中原学;中原文化;河南

  中原学自提出以来就受到河南社科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研究力量参与其中,涌现出一批兼顾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河南是中原文化圈的中心,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长时间代表着中国主流文化。中原学与中原文化密不可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中原学研究筑基,整合中原文化资源、挖掘中原文化潜力、传承中原文化,可强力托举中原学,坚定河南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原学关注中原地区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的规律,总结经验应用于当代,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复兴战略贡献应有力量。中原学研究应立足河南,充分发掘河南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汇聚周边省份及黄河中下游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打出中原更加出彩的声势。

  

  中原学的基础理论

  (一)“中原”概念的界定

  “中原”一词原本是指平原、原野,作为地域概念意指“天下之中”。《尚书·禹贡》划天下为九州,今河南地区在豫州,豫州的地理位置在九州中间,故“中原”又称“中州”,中原是“由‘豫州’、‘中州’、‘河南’以及以后的行政区划而成为河南省的别称”。中原的具体范围是模糊的,“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相对的区域性概念”。中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原特指今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由狭义的中原概念扩展为黄河中下游的地域专称”,是由以河南为中心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扩散,“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清末民初,学者多以“中原”代指北方。如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说:“汉族初兴,肇基西土,沿黄河以达北方,故古帝宅居悉在黄河南北。厥后战胜苗族,启辟南方。秦汉以还,闽越之疆,始为汉土。故三代之时,学术兴于北方,而大江以南无学。魏晋以后,南方之地学术日昌,致北方学者反瞠乎其后。其故何哉?盖并青雍豫,古称中原,声名洋溢蛮貊,而江淮以南,则为苗蛮之窟宅。……而中原甲姓避乱南迁。冠带之民,萃居江表,流风所被,文化日滋。其故一也。”

  有时,中原可以指天下、中国。如《晋书·石勒载记》:“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魏征《述怀》说:“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以“鹿”喻帝位,“中原”指天下。当与异域外邦政权相对而言时,“中原”即中国之意更为明显。如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唐敖说:“他二人一位姓多,一位姓林;老夫姓唐,都从中原来。”唐敖等是岭南人(祖籍岭南循州海丰郡河源),这里的“中原”即指唐代的中国。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称:“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弛缓、懈怠)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此文中的中原即指中国。

  国家发改委在《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对广义的中原有了精确和规范的地理界定,具体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共28.9万平方公里”。政治上中原经济区的概念就此有了明确的划定。

  中原学研究中的“中原”概念应是层层递进的,最狭义的指河洛地区太小,稍大些的指河南也不大,历史上河南及其周边地区都是中原核心区。事实上,中原的范围要比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更大,黄河数十次大改道,曾在河北、天津、江苏入海,流经地区都可以视为历史上中原的范围,河南及其周边地区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习俗也是中原文化共同体历史传承的体现。

  (二)中原学的学科性质

  中原学作为一门地方学,近年来为河南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支持,已成为河南文化强省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说,中原学是中国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主题也是围绕河南及其周边省份地域文化。

  2016年,李庚香先生正式提出了中原学的学科概念,在他看来“所谓的中原学,即在地域上以河南为中心,同时辐射广义的中原地区,以中原文化为研究内容,以河南乃至全国的中原文化专家为研究主体,将当前以各自的学科方法研究中原文化的专家整合为一个‘中原学’研究群体,形成研究中原文化的高端团队,以继承和发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现代中国文化为指向,以凝练中原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直接目标,以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追求,构建具有中原特色、时代风貌的‘中原学’”。可见,作为地方学,中原学的内涵是以中原这一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整合河南及周边地区文化资源、研究力量,通过跨领域、跨学科、跨时空的交叉研究方法,力求呈现包括中原地区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总体发展的规律及成果,更好地传承中原文明成果和弘扬中原文化精神。中原学将以往对中原文化的局部研究提升至统一的“学科”研究高度,标志着中原地区文化研究进入学科建设的新阶段。

  张新斌先生深耕中原学研究多年。他认为:“中原学就是研究中原的学问,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这一特定地域所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这主要涉及两大块:一块就是以中原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为挖掘与研究的重点,主要解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另一块就是以当代中原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重点,主要解决中原崛起与河南振兴问题。”

  李龙研究员认为:“‘中原学’就是以中原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古今中原地区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研究的学问。范围既可指为狭义的中原地区,即河南省,也可指广义的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至少是中原经济区包含的区域),时间上以古代厚重的历史文化研究为重点,以中原地区古今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原地区古今社会发展规律、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拓展的具有中原特色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

  综合前人观点和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中原学就是研究中原历史文化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并服务于现实的综合交叉性学科,本质上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涉及的地域范围,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北至海河,南至淮河。时间轴,是从远古至当今。其内容包括古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中原学的提出和建设是河南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研究中原地区历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为解决当前河南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借鉴,推动河南文化复兴、产业升级,从而更好地为当今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原学长远来说是研究中原文化发展规律、文明进程规律的学问,服务于当今河南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迈进,打响中原文化牌,提升中原文化研究在国内乃至全球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中原学也是中国学的一部分,其繁荣发展就是为文化强国建设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原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重大,中原学学科体系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成果输出。

  (三)中原学学科特点

  1.地域性

  中原学是一门地方学,其学科定位体现鲜明的地域性。中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明、文化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史与成就。中原学离不开这一特定的研究范围,中原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中原特色。

  2.综合性

  中原学对中原文化的研究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等诸多学科,其研究有助于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原学研究涵盖古今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发展规律问题,通过多方位、多时空以对中原地区进行立体化、深入化的综合性研究。

  3.文化性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原学研究中原地区的文明、文化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历史与成就,从中总结出总体的中原文化特征和文化精神,解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的进程与机制。

  4.现实性

  中原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研究历史传统迈向现代化,根植于历史,服务于当下,解决中原地区发展的急迫问题。中原地区曾长期占据中华文明的主流地位,中原学研究历史上中原地区面临的发展问题和积累的成功经验,总结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规律,为解决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借鉴,推动中原复兴,提高河南及中国的综合实力。

  

  中原学学科简史与研究意义

  (一)中原学的学科简史

  在2016年中原学正式提出之前,对中原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关于中原学萌芽的时间界限,主要有张新斌先生的“2003年以前萌芽说”和李庚香先生的“2011年萌芽说”。实际上,既然中原学是研究中原历史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那么中原学的萌芽就应当从中原与中原文化的研究之时开始算起。前人关于中原文化的论著很多,包括专著、论文、地方志等,记载了古往今来发生在中原地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原学的前身。对中原这一特定区域的研究由来已久,中原文化长期主流地位的维持也是通过研究总结的进化过程。

  关于中原学的萌芽期,不应太保守。《尚书·禹贡》划九州,对九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居民、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都有记载,为今天研究“豫州”的风貌提供了文献参考,这是早期有关中原文化研究的代表之一。形成专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志学,当时地方志学主要研究各地的历史和文化,逐渐演变成研究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中原研究20世纪初出现了一股热潮。一方面,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命运遭遇危机,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原文化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中原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重点逐渐从地方志转向了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中原研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研究成果,如冯友兰、陈寅恪、贾仲明等学者的研究,以及《中原古都的文化与历史》《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等专题研究,通过对中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中原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原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中原文化史》《中原经济史》《中原政治史》《中原文化大典》等多部著作。这些著作系统地梳理了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原研究现代化进程加快,学科化趋势显现。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原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16年,李庚香先生在《河南社会科学》发表《打造“中原学”一流学科奋力建设思想河南》一文,正式提出“中原学”这一概念,对中原学学科体系做了初步构想。新一代的中原学研究者注重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角研究中原文化,如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遗产、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中原学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原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原文化,为中原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学。2019年1月2日,他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时代,我们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历史研究工作,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二)中原学研究的意义

  解决中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中原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原学研究成果的产出为中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丰富中国学研究内容,推动中国学理论建设。中原学作为中国学的一部分,其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学科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拓展和丰富中国文化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探寻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原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头和核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及其演进机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文明发展规律,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中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与许多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和深入的交流,可以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中原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高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原学的研究对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启示作用。通过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中原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地带,其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产业前景广阔。中原文化崛起,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文化强省带动河南文化复苏、经济产业打出响亮的文化牌。

   三

  中原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中原学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中原文化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主要研究古代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探讨中原地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科定位上,中原文化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变化,注重中原文化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并不是研究重点。从研究内容看,中原学与中原文化研究都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中原文化注重的是对历史的还原和考证,中原学的研究跨度贯通古今,更关注当代,研究中原文化总结中原历史发展规律,服务于当今河南的发展,重点着眼于当代应用。

  中原学的研究发展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密不可分,中原学的理论依据多是在中原文化积累的成果上更进一步。中原学与中原文化都是中原地区研究的优秀学科,通过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原学与中原其他地方学的关系

  中原学与河南省内地方学。在河南省内除了中原学之外,还有河洛学、开封学等成形的地方学。从区域范围与研究内容上看,这些地方学以河南某一地市或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不同地区有不同文化,例如南阳信阳楚文化、豫北牧野文化、洛阳河洛文化等。河南省内的地方学起源于河南、发展在河南,研究范围基本上是以中原地区为主。例如开封学以开封行政辖区为研究对象,范围可扩至历史上汴州、开封府的范围,基本没有超出狭义的中原地区,洛阳学、南阳学等皆是如此。中原学研究的范围从狭义的河南地区到广义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可以涵盖中观层面的中原地区。这些分散在河南各地的地方学更像是中原学研究的各个“点”,是中原学的分支,提到中原学、中原文化就绕不开河南省内其他地方学与地域文化。通过小领域小方向的形式,深化、细化中原学研究,中原学学科体系因此更加完善。

  中原学与黄河学。中原学与黄河学的关系要辩证地看,两者是存在交集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不一样。站在黄河学的角度,黄河学是以整个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包括多种地域文化,如河湟文化、甘陇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黄河中游下游流经河南,研究黄河就绕不开河南地区,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是黄河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中原学是黄河学的一部分。从中原学的角度来看,中原学和中原文化研究的是中原地域范围内所有的文化,包括黄河文化、海河文化、淮河文化、长江文化、楚文化等,从这层意义上说,黄河学是中原学的分支,并与其他地方学一样都是中国学的一部分,都是围绕中华大地做学问的。立足河南发展的中原学应当吸纳黄河学的优秀成果为河南和中国发展服务。

  总之,中原学研究的重点是中原文化,是以河南为核心,以辽阔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对中原学发展的几点期望

  相比于其他地方学,中原学正式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学科内部还在摸索起步,当今中原学的成果还不够多,学科体系不够明确,也不完善。随着河洛学、炎黄学等学科成果的不断涌现,代表“大中原”的中原学势必面临严峻挑战,若被其他相关学科超越甚至取代,中原学的发展就将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中原学的学科体系要尽快明确完善,未来中原学的发展也要把目光放到怎么增强话语权、怎么推出系列高质量成果上。

  (一)国内外学术研讨交流要多

  中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性人文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交流要多起来。中原学不应局限于文史哲学科,还要吸纳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新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史等众多学科为当今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原智库论坛、年会,中原学国际研讨会为中原学研究提供持续的讨论平台。中原学研究的专门研讨会要多办起来,让中原学的声音多起来、响起来。中原学及相关领域学者借助会议、论坛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打开中原学研究的理论思路,充实新点子、新方法,推动新成果更多产出,更好地国际化。

  (二)研究阵地要多,影响要大

  新观点和见解急需在论文成果上展现,需要设立专门刊物、专栏来为中原学提供宣传阵地。《河南社会科学》和《黄河科技学院学报》先后开设了中原学研究专栏,取得很好的反响,下一步应鼓励更多的重要学报和学术刊物如《中州学刊》《中原文化研究》等增开中原学专栏,为中原学研究搭建平台,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中原学成果,形成发展合力。诸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黄河科技学院中原学研究院、郑州工商学院中原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要整合力量,精心组织,依靠众多专业人才产出优秀成果。此外,中原学要形成课题研究,申报更多的国家级、省级社科项目,借助更大的平台,产出更优秀的中原学成果。

  此外,由于中原学是综合性学科体系,不同研究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会出现系统性、衔接性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集合一批跨学科人才队伍,定期调研中原学的研究状态、成果,进行统筹分析,对中原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力往一处使,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途径。

  中原大讲堂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推广。中原学研究机构通过举办中原学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向文化爱好者和居民介绍中原学研究成果,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原文化。

  (三)参与队伍要多而强

  除了中原学学术研究队伍之外,中原学要发展、要提升还需采取从下到上的教育培训、媒体宣传,以扩大影响力,普及中原学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说,应有教育培训队伍、宣传队伍的参与。

  教育培训方面,高等院校逐步开设中原学课程,采用慕课、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同时采用模块化教学,多位老师开课,每个人教授自身擅长的领域、学科,增加课程深度,加深学生对中原学的认知。相关课程可对国内外学员开放。

  在宣传推广方面,要创新宣传方式。中原学的宣传渠道要放开,包括线上和线下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借助权威媒体,如《大河报》、河南卫视进行专栏宣传,使得中原学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另一方面,借助新兴自媒体,开设账号专栏,为宣传提速,扩大网络影响,强化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宣传方式和渠道。

  要提高推广效果评估能力,既要加大宣传力度,也要注重宣传质量,确保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在传播中原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高中原学的推广效果和影响力。

  

  结语

  提起河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近亿河南人民耕耘在中原大地上,国家的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离不开河南。中原大地自古文明灿烂,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发祥地,提起中华文明绕不开“老家河南”。当今河南迫切需要改变农业省的单一定位,中原学是文化强省的一剂良方,扎根河南地域,深耕中原文明,服务河南强省战略。中原学学科潜力巨大,应聚合河南社会科学界优质研究队伍,支撑中原学发展。随着学科体系完善发展,中原学的作用和影响将日益突显。中原学是解决中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科,是现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是文明进程探索的强大推动力。

  (本文作者戴庞海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刘振亮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来源:《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3.07)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