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及其河南实践探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使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河南方案,必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指示精神,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河南书写全新的篇章。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内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的新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参考世界现代化发展优秀成果的前提下形成的道路模式,一般地表现出现代化的“原体规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已有现代化方案可以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唯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概念。
就普遍性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量的规定,是一个综合性、动态发展的概念集群。就特殊性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特点的独特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集群,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追求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的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模式,它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质的特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正确应对资本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资本用于驱动各类生产要素集中聚合配置,是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力量,需要调动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正面作用。可以说,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从根本上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带有罪恶性的资本逻辑,而且将资本合理运用于社会主义生产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合理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依托于中国国情的特色所在。”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模式。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取向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坚持“两个结合”的现代化之路。“两个结合”要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同时坚持凸显“中国式”的特殊性,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所指明的大方向应对和解决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及其特殊性的前提下生成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既要促使马克思主义真理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也要不断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走向契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和拓展“两个结合”的深度与广度,才能不断使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后发劣势转化成后发优势。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单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源还是基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有独特的历史命运,也有自身的基本国情。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领导,深入改革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只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国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作出的重要诠释,体现出我国在人口巨大、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图景,也体现出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对其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巨大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相关,也是我国社会性质由此而形成的根本价值诉求所决定的。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这一内容而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决定了这一内容。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中彰显出具有独创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还必然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与血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一致,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现代化普遍规律,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现代化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立足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索和开辟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系统理论,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和内涵,全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推动中国逐步实现从追赶时代到与时代并行、再到引领时代开创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进入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就理论意义而言,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并认识到这一本质属性在理论中的统帅地位。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五个“中国特色”之间的逻辑理路。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所在、本质属性与要求,理顺重大原则之间的逻辑关联。第四,这一论述立足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的一系列新论断,和二十大报告的内在逻辑与系统性相吻合,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论述也是在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战略部署,为开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意义
二十大报告严格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由此可以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意义。
一方面,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现实基础。话语体系反映着一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对外交往状态,体现出整个其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还是民族国家在整个世界内部所具有的权力体现,亦是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权力象征。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因工业革命而在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上最先得益,在现代化建设中收获了不可估量的物质文明成果,而由此奠定了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国际话语优先权和主导权。时至今日,尽管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现代化的道路已然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话语权力横加干涉甚至支配其他民族国家的内部治理。同时,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世界格局的深入调整,现代化的后起国家对于现代化的探索已然有了实质性的成就,以满足西方资本主义利益为绝对中心的西方道路已然无法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而对于这些民族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具体性与复杂性而言西方话语也无法解释,在此情形之下,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就成为这些国家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对于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掌握发展主动权,帮助民族国家扩大国际影响力有重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创造新的模式,现代化的发展状态体现出人类是否在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如何谋求和实现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走向现代化,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东亚模式、拉美模式以及华盛顿模式等现代化模式,这些模式普遍高度依附发达国家。中国并没有亦步亦趋,而是主动分析和认清国内外形势,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发展中国家的世界定位,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首要事务,采用渐进的形式推进改革与开放的相关工作,走出符合国情、持续性较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河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
(一)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正在走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始终从国情、省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河南作为户籍人口全国第一、常住人口全国第三的人口大省,人口规模巨大也是河南省的省情,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现实基础。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为方向指引,把人口的社会管理性与经济发展性与人口发展战略规划相统一,做好做优人口事业、做大做强服务人口发展的产业。既关注人口的自然增长,又关注人口的机械增长尤其是流出劳动力的回归创业,以释放这部分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倍增效应。河南正在不断地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在住房、就业、文化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出与河南省情相适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
(二)农业大省统筹城乡发展
河南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走出农业大省统筹城乡的新路子,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这是锚定“两个确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战略选择。在“三农”工作方面持续发力,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重点塑造农业强省,加强农产品保供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将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作为基本目标。为此,需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审视农业的作用、乡村的价值,把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省等有机统一于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统筹城乡、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农业方面突出四个抓手,首先是牢牢抓住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相关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技能提升方面下功夫,尤其是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仓储烘干、冷链保鲜、现代物流、农机装备、加工装备、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创新农业保险和服务。二是紧紧抓住业态创新工作,持续推动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形成深度融合。三是抓住绿色发展工作,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从生产、技术、生活与制度方面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四是抓住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使农产品流通具有现代化的特征,让农产品的买卖质量有较高的提升。总而言之,河南在把握城乡演进规律和趋势、乡村功能愿景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规避后发劣势,放大比较优势、塑造发展胜势,打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赶超,干在实处、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更加出彩,筑牢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盘。
(三)文化大省以文兴业发展
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立足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重要地位,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坚持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历史探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线,聚焦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突出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
除此之外,努力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关注继承与保护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相关工作,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文化赋能的作用,将设计与手工艺、科技等元素渗透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助推乡村振兴。重点开展“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等系列活动,创新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走出以文兴村的“河南模式”,助推农业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大力度进行各个级别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建新式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优化文化空间的环境。助力推动基层的各项公共文化资源,促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益迅速提升,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和建设文明实践中心的相关工作承接,组织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的融合性试点工作。
(四)生态大省绿色发展
河南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努力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以建设生态大省作为目标,作出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平方面,务实地保护沿黄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以高质量建设沿黄绿色生态廊道与黄河干线湿地保护区为主干,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综合治理,不断优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借助工程保障省内的黄河流域安然无恙。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大力推进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除此之外,河南还致力于持续推进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为下一步全面完成碧水保卫战奠定良好基础。打好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真正地以绿色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五)内陆大省开放带动发展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务必牢牢针对“两个确保”,深入推进并执行“十大战略”,推进河南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工作,努力走出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为了促进进一步打开开放的大门,通过开放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推动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建设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与此同时,积极申建河南自贸试验区空港新片区,努力发挥郑州航空港区的区位优势,发挥其物流枢纽等相关功能,不断追求健全更高水准的开放政策机制体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推动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加强科技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在政务环境营造方面,致力于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建立便捷高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河南省深化改革。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地为全国各地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更应争当领头羊,在坚持“两个维护”的基础上,结合省情,不断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农业、文化、生态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南模式。
(作者:王留群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法学博士,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学术副院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