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方法和原则
摘要: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深刻回答“三大时代课题”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科学回答“四个之问”,正确处理好“六个重大关系”,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立场、方法和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深刻回答“三大时代课题”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科学回答“四个之问”,正确处理好“六个重大关系”,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一贯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最先进的政党是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探索人类的自由解放道路的理论,坚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充分动员群众,善于运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之源,是我们党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我们党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大党应该有大党的样子,大党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使命。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如何长期执政,始终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础,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依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坚持人民至上,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为人类求解放,其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唯物史观把人民放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遵循。“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重要性认识的历史自觉,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
坚持自信自立,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立足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信仰,是共产党人取得成功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为坚持自信自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为坚持自信自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自信自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坚持自信自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认识发展的过程看,自信是属于实践主体自我意识的高级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信自立的底气,也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底气。坚持自信自立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百年大党成功的基本经验。中华民族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没有现成的参考书和标准的答案,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靠的就是自信自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为我们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走自己的路是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并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守正创新,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路线。独立探索是我们党鲜明的精神品格和治国理政的制胜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时代特征,提出“坚持守正创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指出了科学的方法。守正和创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守正是把握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守正道。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才能保证创新的有效性和方向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彰显出创新的重要性。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未来的新征程上,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实践,不断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坚持问题导向,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问题作为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的出发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党坚持问题导向的证明。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找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切入点、关键点和突破口。
坚持系统观念,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思想方法。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其他思想和工作方法以系统观念为基础和前提。党的百年奋斗史足以证明,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制定政策、推进工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系统观念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多次强调用系统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系统观念成功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且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坚持胸怀天下,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和远大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愿意同世界人民一道,手拉手肩并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美好愿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这一重要论述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
(一)科学回答“四个之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所谓“中国之问”,是指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改革发展任务重、矛盾和挑战多而复杂,提出了需要急待解决的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就是一部回答“中国之问”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执政能力、强有力的改革举措,用实践给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答案”或“中国样本”。
“世界之问”是指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面临着共同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国际社会面临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政治极化等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中国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准确认识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牢牢把握战略主动。”这为我们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一框架下,提出了应对全球四大赤字的五个世界方式: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再次向世界证明我们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不搞零和博弈,更不会称霸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成功实践对“世界之问”进行科学回答,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正能量。
对“人民之问”进行回答,就是指中国式现代化要灵活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倾听人民呼声、满足人民诉求,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急愁难盼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简单的物质生活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不仅是对西方式现代化资本逻辑的超越,而且有力驳斥了西方学者臆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威权主义的现代化”的谬论,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
“时代之问”指的是,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立足新时代,前进道路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突出问题、重大问题上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避免某个领域出现短板;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时代之问”,科学回答了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时代之问”不断追问,理论回答也应该与时俱进。面对“三大时代课题”,我们要继续坚守“六个必须坚持”,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篇章。
(二)科学把握“六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关系。注重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顶层设计主要是指总体设计,强调从全局视野对相关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等进行统筹规划;为推动事业发展提供总体实施方案。实践探索则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摸索规律、获得真知、积累经验,寻求能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方法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分阶段、分领域逐步推进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顶层设计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遵循经济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主观臆想,而是依据国情制定出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为实践探索指明方向,实践探索为顶层设计提供依据。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入,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顶层设计,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总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是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战略和策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战略和策略的关系,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未来两步走的新的战略,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推动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一百余年来,我们党能够经得住无数次考验,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高瞻远瞩,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策略。战略与策略是辩证统一的,战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掌握科学的战略才能使党和人民事业有更大的希望;战略具有原则性,为策略提供方向和根本遵循。策略是党的生命,策略的制定是为更好保证战略的顺利实现;策略具有灵活性,可以依据具体实际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党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揭示了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方向,科学谋划长期战略。站在时代前沿分析形势,提升策略水平,正确运用战略与策略,深刻把握战略原则性与策略灵活性的唯物辩证法。
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守正创新是我们党鲜明的历史自信和实践自觉。“守正”就是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根,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守正”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守正是创新的前提,能够为创新提供保障。创新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有意义,才能走得好、走得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守正和创新是一个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才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进入新时代,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更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公平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就包含着对公平的追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党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正确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动态平衡。新中国70多年的实践探索,正确处理好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良好的秩序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前提,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我们党更好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也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党拥有强大执政能力的有力证据。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又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良性运行。
正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自立自强,把我国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故步自封是一定走不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现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联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统筹协调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高水平“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的良性互动。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样本”。
【作者:徐李平,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卫军,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ZDA02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3-JCZD-03)的阶段性成果 】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