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创新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01 10:31

  摘要: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内涵丰富,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生产关系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发展观、世界市场理论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工作,同时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即人民立场。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深刻剖析后,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工人的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从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剖析后得出结论,在特定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为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并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总结和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时提炼的“七个坚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二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在经济发展上,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并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的发展究竟是要坚持“以物为本”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坚持这一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历史观被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理性、实践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被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和充分发展。也正是因为坚持这一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习近平经济思想得以在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经济方法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突出性理论贡献。无论是从理论来源、党的初心和使命来看还是从实践基础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等进行伟大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目标是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需求,并且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在其相关著作中并未对经济制度做出过多的解释,仅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经济结构”下定义的基础上,表明了经济制度就是经济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重点研究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价值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理论和设想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经济制度体现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的选择取决于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它规定我国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明确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确保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属性。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经济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之中,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概括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更好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这三项经济制度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供求关系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供求关系理论是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等古典经济学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经济学家虽然考察了单个商品和社会总产品的供求问题,但缺乏对供求结构问题和实质问题的分析。马克思在创建劳动价值学说过程中,从多角度研究了供求关系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进行深刻分析,强调供求关系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者提供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充分肯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调节作用,反复强调价值是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供给与商品入手,一步步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深刻揭示出供给和需求的本质。

  马克思还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供求失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但探究了供求关系,还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供求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的供求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在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社会主义条件的供求规律,更加主动地驾驭市场,推动经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习近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供求关系理论,坚持将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把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处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产品的质量、服务跟不上,表现为无效供给。必须“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结构性失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不仅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发展理念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整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内涵、发展动力理论、发展目的理论等的丰富与发展。

  新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最终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和发展动力作用,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深化与发展。

  新发展理念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按比例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要求,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在马克思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基础上,“协调发展”是一种整体发展观,“不是长的更长、短的更短”,更不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才能使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新发展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冰天雪地等也是金山银山。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空间依托,自然生产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本身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绿水青山,包括冰天雪地,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生产力理论,强化和提升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贡献。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的创新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确实奔涌着一条世界化的洪流,这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驱动这股历史洪流的,绝不是黑格尔的什么绝对精神和观念,而是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各民族的互相交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冲破了地域的壁垒,把各个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单一的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便形成了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等问题,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实现开放”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破除体制制度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因此,要加快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并重,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并重,推进贸易创新发展。二是推动构建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统筹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2023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郑重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中国始终是 “一带一路”理念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一直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六、科学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科学思维方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实践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坚持辩证思维,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矛盾分析法的发展;二是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处努力,增强忧患意识、警醒意识、居安思危,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综合分析法的发展;三是坚持精准思维、求实思维、实践思维,不断提升经济治理的效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抽象法的发展;四是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发展全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五是坚持创新思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思维方法论的发展。

  总之,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淮杰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卫军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  项目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研究”(2023-JCZD-03);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