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 黄河文化是龙文化、福文化 ⑬:中华龙乡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04 10:05

  编者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那么,龙起源于哪?为何会形成对“龙崇拜”呢?为什么中国人叫龙的传人呢……恰逢甲辰龙年,为传承和弘扬龙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河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河南省社科联主办的“中原大讲堂”制作“龙年说龙”系列视频,在大河网学术中原栏目持续推送,欢迎观看!

  为什么说中国是龙的传人?古人如何定义龙的形象呢?

  伏羲部族的原始图腾最初为蛇,后发展为龙图腾。这是中华民族最初的龙崇拜。黄帝部族始以熊为图腾,统一各部族之后,也以龙为图腾。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称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思想,以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东汉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qí)脉脉(mài)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元末明初《三国演义》:“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的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见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演变而形成的。而且,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源远流长的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的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统一信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原始图腾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与民族相适应的龙文化。在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龙始终起着融合、凝聚的纽带作用,成为华夏儿女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象征。

  考古发现,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64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三组蚌砌龙虎图案。辽宁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和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中发现5000年前的龙,其中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C形龙和玉猪龙。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陶”的彩绘蟠龙纹陶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夏绿松石龙形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铜龙等文物,均是4000-3000年前的龙的形象。

  为什么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有何考古价值呢?

  濮阳西水坡遗址1987年出土的蚌塑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因为它的形体每个部分包括头、身、爪全面近似于典籍所载中华龙相貌并合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中华龙形象是出土最早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中华第一龙”与遗址中的虎、鹿等共伺主人,标示出的中华文化根和魂内涵更是独一无二极其卓越的。

  在三组蚌图中,它有三个形状:第一个是第一组图墓主人东侧伺奉的形象为在地龙,第二个是第二组图垫底联合起虎、鹿、鸟、蜘蛛等共奉石斧的形象为人间龙,第三个是第三组图供人乘坐巡游太空的形象为飞天龙。将这三个形象汇合成一个整体来看,学者倾向于是某种宗教行为的记录或某一葬礼活动场面。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龙虎鹿艺术形象是我国古代原始道教上的龙虎鹿三蹻(qiāo);考古学家冯时则解读为,在第三组蚌图南约25米的一座下肢胫骨、腓骨和足骨已不存在的墓葬与三组蚌塑图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45号墓墓主死后升天的场景,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宗教祭祀遗迹,将中国二十八星宿体系的滥觞期及古老的盖天学说的产生年代大大地提前,表明仰韶文化早期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农时意识、宗教和王权制度。

  1987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来到濮阳,激动地说:我总算为故宫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1988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在西水坡挥笔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后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在濮阳龙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说:“就典型形象而言,濮阳西水坡45号的龙无疑是最早的。考虑到这处仰韶文化墓葬的年代与古埃及的前王国时期相当,这一发现的重大价值就很明白了。”濮阳龙在全国龙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历史上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被多学科所公认的“龙”,是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龙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传基因”,奠定了濮阳及其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华夏文化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重要“核心”历史地位。因此,1995年10月,濮阳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2012年“龙抬头”日,濮阳又被命名为“华夏龙都”。河南周口淮阳在历史上是“宛丘”,濮阳被称作“帝丘”。伏羲都宛丘。当下,淮阳和濮阳是龙文化积淀相对最为集中、最为深厚的地方,是龙文化研究的中心和高地。

  当代,如何传承与弘扬龙的精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祥瑞”,象征着神圣,是一种信仰的象征。从古至今,不少建筑物及生活物品,都以龙图形象作为装饰,象征着强大、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很多,表示赞美或祝福,寓意着把生机和希望带入生活中。

  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很多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舞龙灯已成为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志性活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需祭龙王、吃龙须面;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赛龙舟是我国南方水乡的一项重要庆祝活动,今天的龙舟竞渡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象征。龙是中国特有的神奇象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关于龙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也有很多,例如叶公好龙、画龙点睛、鱼跃龙门、龙生九子等故事。

  中国民俗学专家张振犁说,中华民族对龙的信仰和崇拜的高峰时期,是在上古“古帝王”时代。这一历史阶段,以黄帝为代表,还包括颛顼、帝喾、尧王、舜帝。在这些古帝王的身上及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龙的感召作用,集中表明了龙的精神永存价值,赋予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作为“中华第一龙”的龙都儿女,立足把濮阳打造成龙的传人寻根问祖圣地、中华龙文化展示基地、龙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华龙文化研究基地”。以龙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项目的开发利用,让古老的巨龙舞起来,为濮阳的经济社会带来广阔前景,将在龙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培育出具有龙之神韵、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