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记忆 振兴乡村建设
□朱睿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乡愁表达了乡愁主体的思乡情感,不仅体现在对故乡空间上的思念与时间上的留恋两部分,而且涵盖了文化记忆、文化认同和文化经验。当今城乡交流变得频繁广泛,村民尤其年轻一代,对村落文化记忆的缺失以及更深层面对自身归属的漠然值得关注与反思,那么如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留住乡愁记忆进而推动乡村高质量建设,拟作如下思考:
党建引领多点齐发注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乡村要振兴,党建必先行,留住乡愁记忆可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社会参与”的乡村建设思路。注重党组织在留住乡愁记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各级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习,注重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与整体素质,以文化人,帮助农民树立文化自信。此外,留住乡愁记忆离不开广大群众队伍,汇集社会组织、学校等多方力量协同推动,达成乡愁共识。
下沉治理夯实基层社会基础
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农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凝聚美好乡愁记忆的重要空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强农村基层治理部分”指出:“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可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至基层已成为当前治理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方法,为留住乡愁记忆夯实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因此新时代下想要留住乡愁记忆,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首先,做到重心下移,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最终导向,从而驱动人们振兴乡村。其次,突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资源整合下沉,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供人才支撑,引导治理力量下沉,建强基层党支部,筑牢基层战斗堡垒,组建优秀人才队伍,选派年轻干部走向一线,更好地服务乡村、服务群众。
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
强调各治理主体都有证明自身属性及发挥功能作用的机会。第一,通过规划、设计、执行、监管等手段营造乡村社区为乡村社会赋能,以实现乡土内生力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乡土人居环境的构建。第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发挥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完善乡村治理模式。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参与主体之一,掌握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宝贵经验,在留住乡愁记忆中不仅发挥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时对于道德引领以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第三,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介入引导村民形成自组织、自管理模式。村民是留住乡愁记忆的核心力量,在乡村建设中要尊重他们的各项权利,引导和培育村民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村民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经营家园。
属性治理尊重客观规律
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属性治理并顺势而为,进而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以便更好地留住乡愁记忆。其一,对乡愁资源开展多层面、多角度、多领域的原真性研究,挖掘其内涵本质,进行合理筛选,结合现代文化继承与发扬。其二,以在地性美学并与村落整体肌理风貌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留住乡愁,防止大量低水平的复制、模仿和简单移植,导致乡村建设同质化、碎片化、空洞化。其三,发展“产居融合”“人文融合”,让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被唤醒、被延续。
家乡本质上属于地域性的根文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促使人们产生乡愁,记住乡愁,以家乡为场域助推乡村振兴,可通过党建引领多点齐发注活力、下沉治理夯实基层社会基础、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属性治理尊重客观规律等多方面的努力,引发村民集体情感共鸣,重塑乡村原有活力与动力,促进村落高质量发展建设。
(作者系洛阳理工学院讲师,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成员。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3XWH089)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