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建:高校要争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任务。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高校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担当作为,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出自己的贡献。
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思想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完成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坚强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起到了凝聚党内思想、团结教育群众、指引奋斗目标、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理想指引、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排头兵”,高校义不容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等院校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也承担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有能力争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排头兵”。目前,我国共有2000多所高校,已经拥有1440余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中,高校人才荟萃,学术思想资源富集,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创新意识突出,理应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求高校争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排头兵”。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国高校不仅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要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研究宣传,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要求高校争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排头兵”。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文化道德的新变化,面对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开放办学带来的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高校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和阐释,使意识形态工作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应争做三个方面的“排头兵”
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校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排头兵”。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聚焦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聚焦我国内政外交国防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开放包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努力提出一系列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学术概念、学术范式,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二是,高校要争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和本质体现。作为知识最丰富、思想最活跃、眼界最开阔的一个群体,高校师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将深刻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态度。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展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道德情怀,彰显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大青年学子要努力成为有大志、明大德、有大才、能吃苦、肯奋斗,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广大师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将以自身的言行向整个社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外教、外国学者展现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形象,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是,要争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排头兵”。高校应发挥联系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优势,结合创新发展、和平发展、共同富裕、环境保护、民主人权等国际热点话题,精心谋划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的传播议题,向世界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努力展现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形象,努力展现中国民族团结、安定有序、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良好形象,更好更多地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现当代文化,展现中华民族开放包容、自信谦逊的心态,明德弘道、仁义为本的精神追求,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孙永建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