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琳琳:加强和改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推动思政工作走实走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06 1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且深刻。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建设网络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这一重大时代理论和网络实践课题。

(一)网络大国: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网民数量众多、多人在线,不同声音众多且传播速度快,加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众声喧哗,决定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第一,网民数量多、年龄结构多元、思想认识参差不齐是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 庞杂的网民数量对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特点。科学的工作方法必须符合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适应思想工作内容的需要。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明确、面对面直接的工作方式和特定内容,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庞大网民群体,消减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导性,增加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性。

第二,即时性和互动性造就了互联网的“短时记忆”,对网上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考验。网络空间本就是一个“陌生人”场域,由于巨大的网民规模、快速的信息流动和非线性的作用机制,致使这个空间成为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社交平台与社交网络使多向人际互动、多人在线合作成为现实,互联网俨然成为一个“属人”的世界。同时,这种扁平化、去中心的特质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之中,便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对话交流与平等互动关系的构建,继而催生着工作模式的变革。

第三,算法推送相似致使网络的圈层化严重,极易产生“信息茧房”。虚拟世界的网络社区具有人群聚合功能,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网缘”而凝聚成不同的网络社群,极易形成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甚至行动共同体。网络信息技术在提供快速信息获取的同时,极易陷入算法的“陷阱”,不可避免地会落入“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直接导致圈层内部越趋同,圈层之间往往就越对立。严重的圈层化会加大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如何在不同社区共同体中“破冰”,以自然而然的方式使各种共同体接受主流的价值观念,是网上思政工作的一大难题。

第四,网络衍生形态众多且变化迅速,致使滞后性必然成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衍生形态快速变化和转移。自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产生了以社交、分享的博客、QQ、微博和短视频等多种业态和多种模式的信息场域。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方式的调适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

第五,当今社会的特性决定,多风险社会带来的舆论方向不明,对网上思政工作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尤其是网上空间的舆论场,日益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争夺对象。特别是网络技术成熟的西方国家,多次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跨国界信息传递制造多起网络舆论战,转移国际视野。这就对从事网上思政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识别舆论信息、准确判断舆论导向以及快速采取有效方式,引导网上思潮的正向流动。

(二)现实境遇: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的成因分析

加强和改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剖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现阶段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的成因。对网上思政工作的特征认识不深、工作平台缺乏统筹、工作队伍缺乏专门性人才等原因,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平等性体现不够、工作信息的丰富性利用不够、工作方式的交互性发掘不够、工作过程的渗透性强化不够等特征的运用缺失。

首先,网络信息特有的碎片化问题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受到极大冲击,直接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对称性”消逝,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直接作用于工作对象,而网上思政工作则更多通过信息流的方式传递给“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其主导性基本丧失。信息技术致使网上思政工作成为一个“透明”和“公开”的场景,网络的虚拟环境产生了道德“旁观者”,分散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增加了各种非理性声音和情绪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了网上思政工作的难度。网络技术带来的匿名,使得网上社会个体可以披上“马甲”,成为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随之而来的,则是“无需负责”非理性声音的出现和扩大,极易发生信息爆点和事件翻转,致使网络社会个体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断下滑。如此,便会对网上思政工作的进行造成负面影响。同样的信息发布,虽然只是“移上网络”,却会出现各种质疑、问询之声,甚至哗众取宠的恶评出现。

最后,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个网络个体都拥有话语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的话语权,但在网络空间中,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个网络个体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直接导致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独有话语权受到分散,权威性受到冲击。

四、守正创新:加强和改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是伴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而带来的。从我国的相关政策内容来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从机械到灵活的变化过程。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作出了新部署。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多项文件,其中包括《关于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政策。从实践层面来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从重视工作者和工作对象出发到提升网络整体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网络衍生形态的迅速多变。结合近年来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活动,针对网上思政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对新发展阶段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正确认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在识变中积极应对挑战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相较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征。新时代以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目的的政治性与隐蔽性、工作主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工作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工作效果的即时性和广泛性等特征都标注了新时代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演进与变化,网民数量的增加与思潮的跌宕都会对新时代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准确识辨、正确把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征,是做好网上思政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积极摸索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在不断探寻中提升科学性

纵览新中国70余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工作模式从专门化转向整体化、工作内容从政治教育到整体发展转变、工作方式从直接灌输转向融入式渗入式发展以及工作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等变化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只有从根本上认识网上思政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其科学性。把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创新改进网上思政工作方式,灵活运用网络传播规律,融入嵌入渗入群众性文化教育活动之中,才能拓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提高网络思想工作的回应性,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工作实效

在民意上网的网络时代,就必然要求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回应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线上聊天越来越多、见面聊天却越来越少;跨越空间的聊天越来越方便、直抵人心的真情实感却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民意上网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答疑释惑。从人民网留言板、“12345”政府热线到“十四五”规划草案的网民意见征集,网络成为民意铺就的绿色通道,激发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

(四)主动融入互联网思维,在新语态表达中弘扬主旋律

主旋律的唱响,一定要结合普遍规律和时代特征,特别是网上思政工作的开展。运用人们喜爱并接受的话语体系和活动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人们“自然而然吸收”。在互联网语境下,用小而精的创作手法提炼主题、浓缩故事、聚焦人物并主动融入互联网思维是当前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做法。如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以短视频的发布方式、耳熟能详的谱曲方式、简单易记的名称,使得这首庆贺建党百年的主题曲传唱于诸多场合,获得青少年的喜爱。

(五)重构网上思政话语权,在推动媒体融合中提升影响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项紧迫任务。2021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强我国国际能力传播的重要任务。网络空间作为舆论战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需要我们不断推动媒体融合,重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扩大网络空间中的正能量和主旋律,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积极稳定的舆论环境。

【作者:原琳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 本文为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互联网+’党建提升河南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2021CDJ028)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