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然:加快推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条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08 09:37

  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指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持续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推动形成各地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质量能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一般而言,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当全面发挥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对于河南来说,一是加快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动力,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发展。要大力推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编制出台都市圈各专项规划,把郑(港)汴许主引擎打造成为郑州都市圈的先进制造业集聚核心区,形成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要加强城市文化内涵建设。深入挖掘具有突出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厚植黄河文化底蕴,打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二是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要加快建设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坚持以全方位开放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文化特色塑造产品品牌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能级;要加快建设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担当中原城市群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战略通道。三是要加速促进区域中心城市提级扩能。要大力发展市域经济,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各自的交通区位优势、人口规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枢纽城市、消费中心城市、重要产业基地。要推动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强化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加强跨区域交通对接、产业链接和功能衔接,因势利导开展差异化区域合作探索,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

  二、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国土空间是承载各类生产要素的最直接载体,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根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空间单元。对于河南来说,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是要统筹好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要立足各地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明确地区发展路径,在更大空间布局内协调产业分工,优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避免盲目追求新兴产业而导致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要更好发挥优势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大中小城市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市要更多集聚创新要素和服务功能,强化中小城市的生产制造功能,提升各自的专业分工水平。二是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边界。要按照城市化地区、农产品生产区和生态功能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分,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空间范围,分类制定差异化土地政策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引领性、约束性、载体性作用。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地域功能组合及区域发展模式。三是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强土地管理同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高效衔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要着力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细化土地管理政策单元,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大对低效用地的管控力度,以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平台载体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土地要素产出效率,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能。

  三、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要顺应县域发展新趋势,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县域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持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二是强化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实践表明,县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的关键节点。要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弱项,重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设施提级扩能。要加快推动县城基础设施、产业要素、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打破城乡壁垒、畅通要素渠道,构建全域覆盖、层级叠加、功能衔接的县、镇、村“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三是提升县城产业发展层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突出特色优势,依托县城的区位、文化、资源等优势,加速优势资源项目化、产业化转型,延伸特色全产业链,加快主导特色产业补链、强链,提升县城特色产业竞争力与知名度。要发挥各类园区的产业载体作用,高标准、高水平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打造形成以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为引领,相关配套企业为支撑,优质营商环境为保障的特色产业园区生态系统,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提升县城产业竞争实力。

  四、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是人类生活的最主要空间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创造高品质生活导向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一是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要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通过加强建筑设计管理提升城市建筑整体协调性和外在美感,不断增强城市建筑与历史风情、文化基因、街道风貌、居民需要等各方面的有效衔接,强化城市建筑实用性、设计性、安全性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推动城市开发建设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二是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市水电路气暖等市政设施和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建设,通过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要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便民服务为目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商业服务、市政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生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持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要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筹、各部门协同分工的城市治理体系,发挥党建引领城市网格化治理的突出作用。要强化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加强城市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城市治理风险预警体系,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提升城市隐患治理能力。

  【作者:林永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经济管理部副教授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ZT007)”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