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河南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渠道、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河南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开创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为本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文化高度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民族历经忧患而绵延千年,遭遇危机而浴火重生,靠的就是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民族历史、准确把握国家未来命运,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高度创造性提出了“文化自信”理念,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对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凝心聚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河南高质量发展文化数字化的底气,同时赋予了河南文化数字化的使命担当。一方面,人民是历史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中,河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的原则,将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全民平等的、均等的共享文化数字化成果,才能使人民深切体会到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才能真正凝聚起人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人民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河南只有激发起人们参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激发文化创新与科技发展相融合的活力,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民族风格、地域风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以“第二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为认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第二个结合”正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既高度彰显了我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为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价值相结合,只有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不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才能重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机活力。
文化数字化不单是文化形态的技术性变革,更是文化精神的现代化重塑。在河南文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既要以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心肯定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主干流地位,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的认识河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河南在长期农耕文明中遗留下来一些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还潜藏在生活和意识之中,需要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河南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既要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性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地认识河南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河南独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为各民族融合和多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也造就了自身广阔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各种文化的独特价值,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收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文化的精华,成为具有华夏气度、中原气质的中华文化的引领者。
三、以“两创”理念赓续中华文脉为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两创”理念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创新,解决了百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的纷争,破解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难题,为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辉煌、保持亘古常新活力指明了发展道路。“两创”理念关乎中华文化立场,关乎中华文明血脉,关乎中华民族自强。创造性转化以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生命力为出发点,创新性发展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内涵的感召力为落脚点,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内在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共同着力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共同作用于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数字化是不仅是文化接受的传承性创新,更是文化需求的代际间对话。一方面,河南不仅需要利用数字化方式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而且要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技术,将众多沉睡在广阔田野中的历史遗迹、分散在广大乡村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互动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实现河南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方式相适应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河南要将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年青一代的文化需求相结合,探索一条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以文化人之路。相比于务实消费和功能满足的上一代,新一代的年轻人拥有开放和独立的特质,追求情感价值和体验至上,更愿意接受文化产品所传递出来的感受。这就需要河南大力发展以提升文化创造力的新业态,将数字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创意行业相融合的生产力,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群审美的文化新产品和开发出符合现代生活品质的文化新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大众文化消费习惯,从而更精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作者:徐鹏,焦作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河南实践、国家战略的河南探索、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专题项目《河南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ZT03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