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 |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4-03-11 09:53

  编者按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行系统阐述,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了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在哪?新质生产力对河南发展有多重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大河网学术中原特推出《谈“新” 》专栏,听听专家怎么说,敬请关注!

  □郭玲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单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载体,是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好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效,为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和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提供持久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推动者。一方面,企业作为运用新技术、构建新模式、培育新产业的微观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类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集群发展等方面,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坚实基础、关键支撑。因此,推动企业更好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必然之举。

  近年来,我省广大企业坚持向新、向智、向未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势赋能。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万家。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16家,组建28家创新联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

  应当看到,当前我省企业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企业创新能力还不适应科技发展态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前沿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深刻改变各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全球围绕新科技、新产业的争夺日益激烈。相比之下,我省企业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需求。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还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双碳”目标约束下,河南产业结构长期偏重的格局亟待扭转,这为发展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也为我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受制于高校科研的市场需求导向不强、企业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前期转化能力意愿较弱、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落实困难等现实因素,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作用发挥还很不充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还不够坚实。最后,要素供给结构还不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要素层面上,包括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支撑条件。长期以来,我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对较少、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平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等。凡此种种,距离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都还有较大差距。

  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归根结底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力争实现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推动全省国有企业在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科技领先优势。发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针对民营企业创新作用日益凸显,而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不多等现实矛盾,要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耕专精特新发展。同时,持续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通过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支持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探索。

  引导企业加快推进“一转带三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针对我省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现实问题,要紧紧围绕制造强省战略目标,引导企业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导企业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加快进入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引导企业强化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的融合应用,提升研发、中试、生产、服务、管理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变革。要积极落实双碳目标,稳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引导企业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加快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积极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要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化管理流程再造等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当前,我省正在围绕新型材料等7大产业集群、28条产业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基于此,要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找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定位和培育的切入点,加快形成更多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产业集群。要壮大优质企业群体,梯度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三类主体,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切实解决“聚而不群”的突出问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要打造新型劳动者大军,建强企业家、科研人员、产业工人三支队伍,为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