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科研”助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19 09:46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标准、新要求,人才要更加适应行业演变,这给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新挑战,然而大量新建本科院校却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创新中举步维艰,缺乏合适的突破口与抓手,多数院校仍然跟随或者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相差甚远。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从事应用性科研的动力与能力不足。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正面临着教师评价体系的重大变革,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也将更加重视其对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贡献,逐步引导教师科研更多对接社会与产业实际需求。科研导向的转变,不仅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更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契机。因此,从应用性科研的角度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1.校企协同育人不深入

  目前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与错位,这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虽然强调政产学研用多元协调育人,但由于高校与企业需求的差异,高校无法有效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多数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借助企业共同育人的理想模式也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虽然“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理念业已深入高校,但高校专业设置多数固守传统,未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即便有不少以“数字化”“智慧”等冠名的新兴专业,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未能真正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角度开发课程体系,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用人的变化。

  3.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受制于现有招聘政策,高校新进教师虽然以博士、硕士为主,但他们没有真正在企业工作过,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与技能。教师入职后,囿于现有职称评审与科研激励机制,更愿意开展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学术性科研,难以获得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渠道与动力。由于教师不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授课内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改革也多停留于理论知识或经典案例浅层次讨论及探究,未能与现实问题真正对接。

  4.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所采取实践教学模式通常是在实验室或“模拟仿真实验室”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或者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习实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验内容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尚存在较大差异,校外实践也是停留在看看走走层面,并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开展实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和提升,导致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应用性科研动力不足

  造成高校转型困境以及人才培养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研导向是深层原因之一,而且其对转型中的多个环节影响深远。虽然国家出台了破“五唯”政策,高校科研评价仍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重要期刊论文、学术性科研成果奖项作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标准,并将这些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甚至职位提拔等的重要指标。在这种科研激励制度下,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申报纵向课题、发表学术性论文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术研究上,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科研缺乏动力,甚至对教学及育人质量也缺乏应有的关注。这种“重学术、轻应用”的科研导向,导致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缺乏积极性。

  2.高校科研没有实施分类评价

  各类高校科研评价方式是由政府主导的评价机制,均以学术性科研为评价标准,没有实施分类评价。政府在各种政策及办学资源的支持上,也更加倾向于“双一流”等研究型高校。因此,大量本科高校仍然按照传统高校竞争规则,以学术性科研评价教师,教师应用性科研的缺失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三、应用性科研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激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

  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性科研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教师为获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必须对行业及市场进行深入的前期调研,全面精准地把握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顺利完成项目,教师需要与企业人员多次交流沟通,并随时跟踪问题解决进展,需要思考如何运用研究成果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中,教师既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又能够对自身的专业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科研动力的角度看,应用性科研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根据调研,新建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90%以上的教师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职称晋升,对科研没有真正的兴趣与动力,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发表论文,需要支付高额的中介费用,甚至会对职称晋升收益与发表论文的费用投入进行比较,完全背离了科研初心。应用性科研常常以横向委托课题为抓手,教师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能相应地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因此能够显著提升教师参与科研的价值实现感与参与热情,将科研工作由压力转化为内驱力。

  2.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定位与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科学研判。教师通过开展应用性科研,能够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与关键问题,能够精准把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及其知识能力结构。教师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对行业未来发展产生前瞻性的判断,这对学校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

  3.基于问题导向开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

  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相对于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应用性科研对课堂教学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首先,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教师可将应用性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分解为多个子项目,以恰当方式嵌入相关课程,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讨论式、参与式学习,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考能力,又能激发其持续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学生参与教师应用性科研,通过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活动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更好地吸收消化课程内容。其次,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在开展应用性科研、与行业企业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可以及时回馈课程教学,应用性科研成果可以以案例等形式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教师也可根据系列科研成果及实践应用,编写更具应用性的特色教材,为校本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提供支撑。

  4.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不应该局限在特定的实验室仿真教学及集中性的毕业实习阶段,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全过程。教师持续应用性科研的开展,离不开众多学生的参与,尤其是社会调研类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并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这为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以及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契机,其实践性教学效果显然优于传统模式。此外,学生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有利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未来就业的选择空间。

  【作者:王贺 陈科 贾宪军 陈曦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应用性’科研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103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23年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的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