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提升县域经济对强省会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基于郑州市与长沙市的对比分析
当今的区域发展中,以强省会带动城市群乃至全省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中西部省份赶超发展的可行路径。相比武汉、成都、西安三大全国公认的强省会,近些年郑州与长沙作为中部两大省会城市,长期被国人放在“中部第二城之争”中去关注讨论。但是,外界关注的维度往往都在城市整体发展上,对作为两市坚实支撑的县域经济关注不多。县域强则市域强,但是近些年郑州县域经济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巩义等六县市GDP总量占郑州市GDP的比重已经从2013年的47.1%下滑到了2022年的31%,这个发展态势需要高度重视、亟待扭转。
一、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失速
县域强则市域强,但是近些年,郑州下辖六大县市作为郑州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整体呈现质量不高、速度不快的发展态势。
1.从经济体量看,郑州县域与长沙存在规模势差
2023年11月份赛迪发布《2023中部百强县榜单》,郑州与长沙下辖市县全部上榜,但是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霸榜”榜单前三位,而郑州排名靠前的巩义位居第5位、新郑第9位,其余中牟、新密、荥阳、登封都在15~45名。根据2022年数据,中部六大千亿县,长沙独占三席,且三县市发展速度较快,其中长沙县更是全国十强县中唯一的中部成员,而郑州县域中体量最大的巩义GDP仅为962.58亿元(2023年破千亿,达到1010.9亿元),体量不及长沙县的一半。
2.从工业发展看,郑州县域发展势头不如长沙
工业是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县域拼经济拼的就是工业。根据国内研究显示,县域经济规模越大二产占比越高,截至2022年,全国52个千亿县中1500亿元以上县域的工业占比为54.59%、2000亿元以上县域的工业占比达到56.22%。从体量上看,长沙县、浏阳市二产占比均超过50%,实体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从发展速度上看,长沙三县规上工业增速普遍较高,而郑州各县市增速差异较大且普遍较低。此外,由中国信通院2023年底发布的《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榜单中,中部区域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位居前三位,巩义市位列第四位,以上数据充分反映出在工业经济发展上,长沙三县发展势头强劲,郑州各县中仅有巩义市具有一定竞争力。
3.从载体能级看,长沙县域国字号开发区优势明显
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国字号平台,是高端资源及产业环节的重要载体,当前长沙三县拥有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宁乡高新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宁乡更是中西部唯一、全国第四个拥有双国家级平台县市,而郑州6个县市尚未拥有一家国字号开发区。此外,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地方培育主导产业的先进园区,在2023年9月工信部通报的“2022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中,445家基地中五星示范基地28个,其中长沙经开区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宁乡高新区储能材料(电池材料)示范基地获评五星基地,郑州县域没有上榜一家。
4.从龙头企业看,长沙县域企业更具竞争力
相比长沙,郑州下辖县市龙头企业的体量与竞争力明显较弱。如图4所示,长沙县、宁乡市、浏阳市百亿级以上企业分别拥有6家、5家、2家,而郑州只有巩义拥有2家百亿级企业,且聚焦百亿级企业所在赛道来看,长沙县拥有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中联工起四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企业,宁乡市培育了中伟新能源、帮普循环、费迪电池三家百亿级先进储能材料企业,浏阳市塑造了蓝思科技、惠科光电两大显示功能材料产业头部企业,而巩义市的豫联集团、明泰铝业主要是资源型企业。除此之外,长沙三县市还培育了数量可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队伍,仅宁乡市就拥有楚天科技、星邦智能、鹏博新材、中科星城石墨、法恩莱特、五创循环等五家百亿级后备力量,与之对比,郑州各县市在龙头企业培育上明显后劲不足。
二、郑州县域经济发展失速的主要原因
对标长沙下辖县市经济发展,深入思考郑州县域经济发展上的明显失速,课题组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制约:
1.地方政府战略性、前瞻性谋划不够
对比郑州、长沙两市县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郑州对县域发展的关注度、重视度不够,而长沙在县域发展中更注重战略性、前瞻性的谋划。具体来讲,一是长沙各县注重在新兴产业谋划中抢占先机。如作为烟花之乡的浏阳市,在支柱产业面临发展形势逆转的情况下,积极谋划接续产业,全力培育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显示功能器件等新兴产业集群,有效实现了主导产业新旧接续有序。二是长沙各县注重围绕产业链谋划产业发展。如宁乡市早在2017年就推行“链长制”,并围绕楚天科技这一“链主”衍生出楚天华兴、楚天长兴、楚天源创等7家供应链企业。三是注重本土企业培育。如在浏阳市企业项目从来不以大小来衡量,而是关注其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大势,正是依靠先培育小型项目再吸引投资、收集弱势小药厂证照等“手段”,浏阳先后培育出蓝思科技、九典制药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之相比,一方面郑州这些年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中心城区以及航空港等功能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及支持不够;另一方面,各县市自身对发展的前瞻战略谋划不够,对新兴产业的抢先布局不足,对成长性高的小项目、本土成长型项目关注不高。
2.地标性产业培育不够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支柱型产业“领头羊”效应,对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当前,长沙三县市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标志性产业辨识度。如长沙县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成为千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突破800亿元。宁乡市拥有储能材料、工程机械、智能家电及硬件三大产业集群,其中储能材料形成了居全国前列的从正极前驱体、正极材料、电解液、电芯及pack、隔膜、负极材料到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闭环链条。浏阳市电子信息冲刺千亿元,生物医药接近500亿元,仅销售过亿元的单项药品就有11个。反观郑州下辖县市,仅领头羊巩义市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大部分县市地标产业规模效应及国内辨识度不高。
3.县域与中心城区经济联动性不够
纵观近些年,赛迪顾问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毗邻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副中心城市是百强县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县域大而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动性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心城区对县域带动力不够。如宁乡市储能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中伟新能源,就是依靠和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的科研合作,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以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逐渐吸引集聚全产业链。而在这方面郑州存在科研资源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知名企业相对缺乏等短板,对周边县域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支撑带动效应发挥不足。另一方面,县域产业与中心城区产业对接不够。如这些年长沙提出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集群、国家级先进储能、新一代安全计算系统集群以及全国重要的显示功能器件、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人工智能等产业基地,各县市积极对接中心城区大产业、大项目部署,长沙县工程机械、宁乡先进储能、浏阳生物医药及显示功能器件等产业成功嵌入长沙优势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但是针对郑州市提出的“1554”产业布局,新密、登封、荥阳等县市明显对接融合不够,更多的仍是盘踞在本体传统产业领域,与主城区优势产业链联动性较弱。
三、以做大县域经济推动郑州强省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1.做强郑州都市圈“微中心”
郑州作为郑州都市圈的“龙头”,在都市圈建设中发挥的核心引领作用关键在于推动都市圈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但是,目前郑州中心城区工业占比持续下降,2022年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惠济区等市内5区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占郑州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尤其随着“郑州研发+周边制造”的区域分工格局逐步强化,未来实现与周边城市产业联动发展的主阵地就在近郊县域。因此,推动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高度重视郑州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建议做好顶层设计,谋划依托近郊县市打造一批都市圈“微中心”,培育若干都市圈优势产业链关键节点,塑造一批都市圈中心城区外围产业基地。
2.打造闻名全国的地标性产业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省整体实力较强、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市,往往都有其县域特色产业支撑。因此建议,一是实施产业地标塑造行动,引导各县市根据自身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差异化发展,建议各县市围绕产业优势打造“一优一新一特”产业框架,打造一批具有全国显识度的地标性产业。二是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换新工程,引导各县市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有效衔接,推进传统产业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拓展新产品、新品牌,如推动铝精深加工向前沿新材料延伸、特色装备向智能装备升级、文旅文创向新消费拓展等等。与此同时,创设新政策、新举措,增强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本地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3.高质量发展县域开发区
围绕充分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推动县域开发区提质增效。一是积极对接郑州优势产业链,建立与郑州招商资源互通渠道,聚焦郑州重点产业链环节,发挥开发区主平台作用,积极承接郑州主城区外迁产能,尤其针对在郑州招商引资中不符合郑州定位的意向项目进行重点跟踪接洽。与此同时,在产业培育中,不要片面追求全产业链发展,要更注重以优势项目、企业带动产业链关键节点培育。二是坚持招商引资“留白”思维,严把招商底线,不要盲目求快求大,紧密结合产业谋划谨慎挑选落地项目。在此过程中积极用好各类产业基金,通过战略投资推进龙头企业、高技术企业等郑州县域布局生产基地。
4.多策并举提升县域企业能级
当前,郑州各县市龙头骨干企业偏少、偏弱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建议,一是强化本土企业培育理念,研究长沙三县龙头企业成长历程,大多是本土企业在政府扶持下稳步发展壮大,在这方面郑州应该加快打造“内外企业”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针对骨干企业开展摸底调查,聚焦焦点问题全力为企业纾难解困,此外拓展招商引资政策覆盖本地企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等。二是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基于县域的要素禀赋现实,鼓励目标性培养企业加大产品场景、商业模式、设计创意等低成本创新,引导企业数字技术对产品升级改造,强化企业发展要素保障。三是全力推进工业企业“小升规”工作,全面梳理当前“小升规”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分类分业系统破解,加快扩容工业企业规模。
(作者:刘晓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