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基层博物馆持续发力 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当下,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基层博物馆作为公共的、公益性的国家文化服务机构,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关键一环,对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广泛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应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因而以此为背景和动机,启动课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南省基层博物馆效能提升研究》,以期为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向下打通服务通道,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提供理论补充和路径探索。
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全省备案的博物馆有400多家,其中基层博物馆近380家,这些博物馆承担着河南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工作。本课题基于河南省基层博物馆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以及服务现状,从效能提升入手,通过对大量资料、报告的研究和调查问卷数据收集及分析,探讨研究基层博物馆如何在做好现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打通城乡公共服务之间的壁垒,在定位精准、服务整体性的原则下,通过博物馆之间的优势互补、城市博物馆对基层博物馆的倾斜等方法,有效扩大覆盖面和服务群体,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效能,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贡献博物馆界的力量。
课题首先开展了河南省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省18个地市(示范区)的基层博物馆进行摸底了解,问卷设计包含博物馆自身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观众参与博物馆公共服务情况两大部分,设计有八个维度,分别为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科学研究、资金管理、基础设施、藏品管理、接待服务等,共包含88个小类分项。调研问卷发放在全省191家基层博物馆,最终收到焦作市博物馆、灵宝市博物馆、正阳县博物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等54家博物馆共计142份的问卷反馈。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详细分析,发现目前河南省基层博物馆未定级的博物馆占比近一半;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严重缺少;在编人员数量尤其少;科研投入少,产出反而超出预期;事业投入经费超过六成,但收入产出极少;基础设施配备一般;上级别文物量少;陈展形式单一、质量低是通病;接待服务不足,尤其是超过15%的博物馆没有延伸服务产品。以上内容反映出河南省基层博物馆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一般,投入产出比失衡,在核心竞争力如人才培养、藏品数量及品级以及服务公众的展览质量上,都不如人意,由此归纳总结出河南省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对服务功能定位认识的不足。
一是政策导向方面,基层博物馆缺乏整体政策上的引导,对于基层博物馆的整体发展缺乏可执行性、因地制宜的具体政策,导致基层博物馆“各自为营”,很难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覆盖与联动。
二是博物馆所处的实际状况方面,基层博物馆往往受馆舍条件限制、藏品影响力不足、管理体制落后、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影响,发展步履维艰,进而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难于建立科学的发展定位与合理的总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向不平衡。调查发现,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落差大,公众对博物馆的单一学习欲望降低,越来越倾向于希望从博物馆获得知识普及、休闲娱乐、沉浸式体验的多元化服务。因此,在满足公众需求上出现了明显的双向沟通不畅、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宣传不到位。博物馆最常用的宣传渠道为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网络视频平台,但是基层博物馆对宣传的投放持续性和内容吸引力不足,加之线上展览、“云课堂”等教育功能拓展服务开发不到位、不重视的现象以及博物馆科研成果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宣传效果。
四是缺少高效灵活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目前博物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一直延续着馆内自评与自我激励的形式,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外部尤其是公众对博物馆的考评参考,将公众满意度作为决定绩效评估的指标会促进考评机制灵活化。
五是封闭式运行模式遏制了博物馆的融合式发展。基层博物馆大多闭门造车,缺乏与业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合作。部分博物馆馆藏较为丰富,但展览场地不足,难以全方位地诠释文物价值,一些博物馆空有规模,藏品却寥寥无几。
聚焦以上问题,条分缕析,得出对河南省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五点建议。
一是提升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提升基层博物馆公众服务理念,首先需要博物馆提高政治站位,从自身实践做起去证明博物馆公共服务所具有的重大社会意义,将本区域、本行业的特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结合起来,在更宏大的国家和民族叙事体系中彰显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要着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二是提供“以需定供”的菜单式服务。基层博物馆应结合城乡传统文化,策划展览之前进行观众调查并不难,体现本地特色的展览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感;教育活动可以根据观众年龄进行划分,策划设计一到两个主题精炼且能体现本馆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与学校共建的形式铺开,效果与影响力都将更加显著。
三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改革创新,革新教育模式,优化教育内容,明确自身的定位,选择适合的新媒体平台,发布高质量、特色化、贴近群众与生活的文化信息,持续开发吸睛亮点,树立具有持续动能的品牌形象。
四是通过完善人力资源方面的各项机制更好适应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完善人才结构可以从“引进来”和“内养成”两方面入手,科学定位建立系统规划,突出特色,积极开展宣传推介,讲好“发展故事”,吸引专业人才关注。
五是以优势互补、整合共享推动和完善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应鼓励“大馆带小馆”,开展不同馆际业务合作。充分发挥“大馆”的多方面优势,带动“小馆”增加公众视野内的曝光率,在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开发等方面开展互通交流,集中资源优势合作发力,使公众更清晰地了解区域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升区域文化特色的辨识度,惠及各个基层博物馆。鼓励基层博物馆加入我省的各类博物馆联盟组织。通过博物馆联合体实现文化遗产资源互通互补、陈列展览差异化布局、文旅路线联动、人才培养、业务交流,为基层博物馆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建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成为各地急需破解的难题,也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有助于拓宽和丰富博物馆如何更好发挥效能助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应用层面,既可以指导河南省基层博物馆更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文化的需求,又可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供一些基于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难题的应对策略;社会层面,展现了河南省基层博物馆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法的积极探索,正在成为全国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
【作者:杨扬 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南省基层博物馆效能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BZH001】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