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全:深刻理解人民城市的多维意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27 11: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人民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和拓宽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重大创新,系统谋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治理的诸多领域,具有极其丰富的原创性意蕴。科学审视和深刻把握人民城市的多维原创意蕴,对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破局”与“蝶变”,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等意义和价值重大。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职责,人民城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有机实践载体。人民城市创造性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人民”内蕴本质,拓展了人类城市哲学回归“人的理性”的审视视野,实现了社会主义城市本质探索和城市哲学建构的全新突破。综观人类城市整体演变历程,城市发展道路与实践模式不一而足,人民城市作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前进道路、内涵品质等系统变革的创造性理念,其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和推进的过程之中,构织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城市发展由“规模数量型”到“内涵质量型”的战略引领转向。

  人民城市是社会主义城市本质的纵深探索

  社会主义城市是什么?社会主义城市如何建?这是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持续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这两大问题,正确揭示社会主义城市本质的核心意蕴是关键。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无论什么形态、哪种性质、何种功能的城市,无一例外是围绕人及人的活动展开的,人是所有城市功能建构和社会活动设定的中心主体,即城市发展依靠人、城市发展为了人、城市发展成就人。从空间视角而言,社会关系空间伴随劳动分工呈现出城乡差异,城市是人聚合而成的带有特定劳动分工特点的社会关系空间。人是城市空间创造和空间秩序重塑的主宰者,城市在人的社会关系空间聚合及表现形式上,相较于乡村更具专业化、商品化和聚集化等鲜明特征。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都无法改变“人为中心”的核心事实。在意识形态属性完全不同的城市形态中,“人为中心”的城市内涵存在根本差异。资本主义城市因奉行资本逻辑至上,其以“人为中心”的城市事实上是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人文”城市,这里的人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仅限于少数的人即资产阶级自身,并非指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人的普通民众。社会主义城市强调人民至上,其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本质上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城市,这里的人在人民逻辑主导下囊括了全体人民,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主义城市本质意蕴探索上,人民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向,超越了“物本”逻辑和“少数人”特权的局限性,从真正意义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人本”城市发展的人民逻辑,回答了社会主义城市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和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治理提供了主线逻辑和价值目标遵循。

  人民城市是城市哲学回归于人的理性建构

  城市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城市建构和发展的哲学,城市哲学为人类追求理想与美好的城市发展境界提供可能的路径参照和策略智慧。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城市哲学,还是中国城市哲学,脱离城市现实而抽象思考城市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事城市哲学研究的部分学者热衷于对城市发展的学理式探讨和书斋式阐释。这种抽象化的城市哲学容易让人类沉浸于美好城市或理想城市的无限遐想之中,它在为人类城市发展提供理念、理论、思想、实践等思考借鉴的同时,也将人类城市发展带入了脱离具体现实问题,特别是脱离“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人”的危险境地。城市哲学脱离城市具体实际、“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人”去建构学理体系,会直接削弱指引城市发展的价值作用。

  人民城市哲学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全新城市哲学,聚焦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城市发展的美好期待,聚焦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与治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聚焦“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人”的自由解放理想,将抽象化的城市哲学拉回到现实性、问题性、语境性、生活性等层面,重返“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实践理性轨道。人民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思和批判中西城市哲学自身局限性的过程中,对人类城市哲学的全新思考和重大贡献。人民城市哲学将人同时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即将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充分融合,将“抽象的人”同“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有机结合,为人的理性在城市发展维度的全面回归提供了哲思支撑。

  人民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人民城市被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拓展和推进的重要载体而确立起来,这意味着人民城市拥有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属性定位。人民城市的建设与治理实践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持续推进,这是人民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路径遵循。人民城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现实需求为根本发展方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具体理念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维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深厚底蕴积淀,创造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质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全新样态模式。

  相较人类经历的城市发展模式,人民城市从现代化的视野上、理念上、路径上均实现了巨大变革和创新超越。首先,从视野上而言,人民城市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联系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城市发展的有机目标构成,人民城市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现实载体,这是过往城市发展模式所未企及的视野和格局高度。其次,从理念上而言,人民城市除主张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外,着力将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实践提升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五大”新发展理念赋予人民城市更为丰富的现代化理念内涵及实践指向。再次,从路径上而言,人民城市以人民逻辑为主线,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形态,实现了对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引领下的资本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重大超越。

  人民城市是我国城市内涵建构的未来方向

  人民城市围绕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将人民群众对于城市发展的美好期待转化为谋求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以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转型与升级。人民城市的强大优势在于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城市建设与治理实践的基础之上,注重依据时代形势变化丰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从碎片化管理到系统化治理,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化发展,从高速度扩张到高质量发展,从单纯强调硬实力到软硬实力的兼顾,从淡化城市文脉到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品牌打造,从生产功能主导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服务功能协调,人民城市在功能的完善上、治理的效率上、服务的提供上、领域的统筹上都实现了自身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

  审视当今世界范围内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走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特色化城市道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应有内涵和必然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要积极顺应好时代发展大势,并努力做到契合人类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有不少著名城市,没那么多宏伟目标,‘一招鲜,吃遍天’,以音乐出名的维也纳、以电影出名的洛杉矶、以大学城出名的海德堡等,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我们要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有益经验,但不能丢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城市的特色如何凸显出来,依靠的不是外来城市的理念、理论、思想和道路的嫁接,而是要靠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城市自身的文化血脉传承和文化底蕴积淀而得来。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历史文脉延续是城市未来发展内涵的主要着力点,是城市保持自身活力的关键发力点。人民城市强调传承城市文脉,既凸显了城市发展的自身特色,又赋予了城市发展的文化蕴涵。人民城市对于城市文化内涵提升的重视,很好地将城市自身优秀文化的传承力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切中了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前进动力。

  【作者:李保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研究”(23FKSB01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资助“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历程及经验研究”(2021M703557)】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