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保俊: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的产生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特点
一、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南阳的社会状况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豫陕鄂三省交界处,三面环山,物产丰富,交通区位和战略地位重要。南阳历史悠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南阳人民同样被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历程,在国民党反共形势极端严峻阶段,党通过不懈的斗争仍不断强大,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阳地区党组织英勇奋斗,掀起了阵阵的革命浪潮,并成功开辟了桐柏山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南阳共产党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武装斗争,还同国民党地方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各路英豪逐鹿南阳,伏牛山东麓战役、豫西“牵牛”战、邓县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等著名战役威武雄壮地在南阳大地上展开,南阳党组织领导南阳人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荡剿土匪,最终赢得了南阳的解放。因此研究这一时期南阳党组织的历史,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在解放前期是如何开展革命活动的,其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对于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有什么启示?正是本文所要梳理分析的几个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南阳党组织的发展阶段划分
1919年—1921年,马克思主义在南阳广泛传播,为南阳地区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1年—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领导的鄂豫皖根据地活动已经展开,南阳作为这一根据地的西部腹地也开始孕育了革命行动。
1923年—1927年,南阳地区党组织成立,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活动。
1927年—1937年,南阳地区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顽强地开展工作,有力地配合全国革命活动。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南阳党组织的领导下,南阳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活动。
1945年—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南阳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南阳取得解放。
1948年—1949年,南阳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南阳为全国解放提供了财力、物力和大量人力等方面的战略策应。
(二)南阳党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的诞生成长和发展是与南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的。1846年,意大利派传教士在南阳市靳岗设立河南教区总教堂,从此实施了对南阳民众的政治控制、精神控制、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清朝末年和北洋政府时期,各路军阀争战不断,军队过往驻扎频繁,征粮派款、拉夫派差,使南阳人民遭受压迫的程度不断加深。地主、豪绅则凭借其政治和经济势力,巧取豪夺、霸占土地。当地土匪也遍布各地,兵匪勾结,烧杀抢掠、滋扰百姓。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深,必然引起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其中,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的白郎农民起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 五四运动的反响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南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唐河县各中小学随即联合成立“沘源(即唐河)县学生爱国团”,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爱国运动,并动员农工商各界在唐河县城南街火神庙召开农工商学各界群众大会,宣传反帝爱国的意义,揭露和声讨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与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无能,号召工商各界和城乡人民奋起抵制日货。当地群众纷纷响应,情绪激奋高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誓死夺回青岛”的口号声响彻整个县城。同时,在南阳、邓州、南召、内乡、方城、淅川等县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声援五四运动的浪潮此起彼伏,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四) 马克思主义在南阳的传播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南阳广泛传播之势已经形成。南阳籍的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外部世界,接受新思想,寻找救国救民道路。1922年,唐河县立师范学校学生徐耀宗、范祥振、赵咸邦等,从北京购买《新青年》杂志在同学中学习传播并产生了积极反响。唐河县青年学生竹冠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就将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刊物《向导》《新青年》带回家乡传播,这些都是最早在南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先导。
1923年,黄山农在唐河县城天爷庙小学教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对进步师生影响很大。1924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在襄阳师范任教,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受其教诲的唐河、邓县、南阳、新野的青年学生,利用假期回乡宣传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南阳的传播。这一时期开始兴办新型教育,把寺庙的房地财产转变为学产,掀起了废庙宇、兴学堂的热潮,到1925年,整个南阳地区先后办起了100多所高等小学,许多乡村也在庙宇中办起了初等小学。
(五)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唐河小组成立
1925年初,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国背景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南阳扩展,受信阳党组织派遣,在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的中共党员蔡训明,利用放寒假之机,携带《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回到家乡唐河县源潭镇,组织曹家政、李政中等人学习,向他们讲述帝国主义、反动军阀、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相互勾结,残酷欺压和剥削劳苦人民的罪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指出只有跟着共产党团结起来闹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土豪劣绅,建设光明的新中国,穷苦人民才能翻身,才能免受欺压和剥削。经过宣传教育,不少学生向往革命,要求参加革命斗争。
同年2月,蔡训明介绍曹家政、李政中、顾式荣等人加入共青团,遂成立共青团唐河小组,蔡训明任组长。这是由党领导的、在南阳建立的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团小组在源潭高等小学成立以团员为核心的校友会、读书会和业余剧社,组织同学们阅读革命书刊,发动进步学生投身革命活动,培养发展王化沛、张文明为共青团员。
(六)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南阳组织诞生
1925年春,中共党员杨士颖、刘友三、朱冠洲、尚伯华、王香亭、郭绍仪、阎普润、黄发顺等相继回到唐河、邓县、桐柏等地,开展党的工作着手建立党的组织。1925年6月,在开封上学的中共党员金孚光、汪世昌、周耀杰、李怀燕和在信阳上学的中共党员桂仲锦,相继回到桐柏,他们联络进步人士李惠生,在桐柏城北关义仓创办平民学校,组织农民学文化,教唱《国际歌》,在学校内成立党的秘密组织,派党员周耀杰、李怀玉分别到月河、栗园开展党的活动,发展党员。并于1926年2月建立月河党小组,周耀杰担任组长,这是我党在南阳成立的第一个党小组。继之,成立栗园党小组,李怀玉担任组长。
1926年5月,杨士颖、刘友三、朱冠周又发展刘实中为中共党员,并在南阳城南三十里的刘宋营成立了中共南阳支部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南阳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1927年初,南阳党组织加快了发展步伐。至7月,全地区已建立8个党小组、9个党支部、3个党的特别支部,党员发展51人。南阳党组织通过举办平民学校、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投身革命,开展了要求地主减租减息的斗争。其中,中共党员阎普润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穷人没吃又没穿,上学读书难上难;要想改变这世道,团结起来掌大权;除了种地搞生产,还要扛枪打江山;穷人兄弟有了权,吃穿读书不作难”的民歌开展宣传,贫苦农民受到很大教育,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斗争,推翻反动统治、打倒剥削者,才能过上好日子。
三、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的历史特点
(一)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1.恢复党籍,发展党员以壮大党员队伍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由于受战争和白色恐怖的影响,南阳的一些党组织遭到了破坏,一些党员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在解放战争时期,南阳地区成立了豫西南工委,根据调查,对长期埋伏而没有发生过动摇的党员经过认真考察,唐河、方城、镇平、内乡、南阳县等地120余人相继恢复党籍,发展壮大了党员队伍。
2.发动民主运动,抗拒抓兵拉夫,组织学生罢课,举行示威游行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给南阳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许多穷苦百姓处在饥饿和面临死亡的边缘。豫西南工委成立后,及时引导人民群众同反动当局进行多种形式的斗争。对国民党的频繁招兵,过往军队沿途随意抓兵拉夫等迫害行径,豫西南工委及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青壮年主动联合起来,或集体暴动,或中途逃跑。南阳县中师生在反迫害的旗帜下发动学潮,赶走了反动校长和军训教官。镇平县教育界在中共镇平中心区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为时两周的罢课斗争。南阳工委孙鼎在襄县领导城厢支部,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南阳师范学校、县中两校学生痛打国统警察的壮举。
3.统战工作卓有成效,地方武装纷纷投诚
豫西南工委根据南阳地区地方民团较多的特点,对内乡民团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地方民团主动起义。在工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共产党员李军泗、胡汝涛、黄廷垧和民主人士黄剑峰、张和宣等人的努力,做了大量策反工作后,在陈谢兵团解放内乡时,内乡民团第六团团长崔功甫和第二团副团长别光典率部起义。内乡驻丹水镇的“老一营”、马山口秦家寨的寨防队也弃暗投明,使地方实力派别延芳、刘顾三、薛仲村等苦心经营多年、闻名全国的宛西武装组织出现分化、动摇。豫西南工委委员孙鼎指示黄绍斌对邓县民团做策反工作,使邓县民团连长黄绍彦带人枪百余、民团营长卢汉之带人枪300余起义。对邓县独立大队大队长张全德开展了统战工作,使张全德在解放时带领20余人枪的武装参加了湖北光化县大队,为人民武装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参与人员多个阶层
中共南阳组织广泛吸引各个阶层的人员参加革命队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北平、天津、开封等地求学的一批爱国青年先后回到南阳,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其中,以郭以青、袁宝华为代表的爱国返乡学生组织了青年学生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宛属平津同学会,在各中等学校中又分别组织宣传团和募捐队,走向街头、农村,宣传抗日救国等活动,组织募捐,支援前方抗战。
在同学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各县各界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抗敌救亡宣传团、宣传工作团、救国服务团、战时服务团等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南阳党组织还派代表参加全国学联和青年救国会代表大会。使南阳的救亡运动同全国的救亡运动联系起来。随着战火蔓延,豫北安阳失陷,省城开封告急,国民党河南省部分党政机关和豫北、豫东等地的50余所大、中、小学校相继迁入南阳西部诸县,南阳一时成为河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活动内容与全国大背景紧密衔接
以抗日战争为例,南阳党组织委派李军泗、马伯恭、王子英到豫南一带寻找新四军五师并开展抗日斗争。1945年3、4月份,他们回到南阳,带回河南工委和豫南军分区的指示,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迅速发动群众、组织武装,以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军。镇平成立了以王永行为组长的中共镇平县地下工作组,领导组织起十几支、千余人的抗日武装,伏击日军军车,击退日军的“扫荡”。内乡县派共产党员孙旭堂等进入国民党地方武装和“皇协军”内部,控制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南阳县地下党员邰士芳、孙荣檄、刘尧庭、宋万明等为骨干,成立宛东抗敌自卫总队,后更名为南阳抗敌自卫军第三纵队,下辖9个支队、15个直属大队,计2000余人、1500余支枪,成为宛东地区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袭击日军军车,破坏日军许南公路运输线,围歼小股日伪军,铲除汉奸,致使日伪军不敢轻易到宛东活动,日伪政权始终未能在宛东建立。
四、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主要贡献
(一)有力地支持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935年,在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中,桐柏、泌阳是游击根据地的腹心区,在这里军民共同战斗,作出了极大牺牲,付出巨大代价。镇平、邓县、内乡、南召等县党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与游击队相呼应,并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游击队。新野、唐河县曾是红军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两地党组织对红军游击队的行动给予积极配合,发动群众“拥红”募捐,筹集了大量银元、鞋、袜、布匹等物资支援游击队,从1936年到抗战爆发,两县先后分别动员党员和进步青年200多人和150多人参加游击队。 宛属各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桐柏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大力支援,对游击队的发展和游击根据地的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1948年11月南阳解放后成了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战略基地和坚强后方。为了保证解放大军顺利进军江南,南阳人民紧急行动,集中大批粮食、柴草供应南下大军。据统计,在1949年3月至4月,仅南阳县就供给南下部队粮、油300多万斤,柴草290万斤;提供大车200辆,腾房2180间。全区组织担架2347副,做军鞋34787双。为迎接渡江部队,还开展了搭建营房、修路架桥等建造项目。特别是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后,为了筹粮筹款,支援部队作战,桐柏、豫西两个解放区相继成立了战勤支前机构,党、政、军、民齐动员,把支前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
(二)为全国解放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1.整军与武装培训
为了加强部队和地方武装建设,豫西、桐柏两个解放区先后进行春季新式整军、秋季整军和轮训地方人民武装的整训。整训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觉悟、坚定斗志、培养骨干。通过进行形势教育、团结友爱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高觉悟和斗志、增强胜利信心;广泛发动战士提意见,干部对照检查自己,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加强军民团结;两解放区部队和地方人民武装经过整训,克服了一些不良倾向,增强了战斗力,为渡江作战、迎接新任务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南召现代中学是革命干部的摇篮
南召现代中学在筹建时就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党及辰任支部书记,李焕生任组织委员,王锡璋任宣传委员。开学五六个月后,学校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其中有张国典、李鸿业、高国贤、贾克平等。暑假前后,又发展了李冠群、刘铁华、贺业珊、李汉松、郭延城等十多名党员。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党支部决定在学生中建立分支,担任分支委员的有刘铁华、李鸿业、李冠群、贺业珊、李汉松等。从1938年到1940年夏,南召现代中学培养了200多名爱国青年,发展了50多名中共党员,名副其实地成了革命干部的培养摇篮。
3.培养军政干部的专门学校
1945年 ,中共豫南地委在桐柏建立了军政干校。桐柏军政干校共办两期,每期学习3个月,第一期招收学员500余人,第二期招收学员200余人。军政干校培养出的干部奔赴全国,为全国解放急需军政干部做出了贡献。
(三)积累了党组织建设的经验
从1926年第一个中共南阳组织诞生起到南阳解放,中共南阳组织不断发展,其间由于革命之需要,曾与鄂北党组织合并,共创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在中共中央和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下,中共南阳组织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狂飙。在鄂豫边区党组织遭到破坏、南阳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共南阳党组织仍然顽强战斗,力挽狂澜,高擎旗帜,以张星江、仝中玉为代表的南阳共产党人率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成功地开辟了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保存了革命力量,播下了夺取最终胜利的种子。
之后,中共南阳组织的领导机关还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多次改组,多次改变活动地点,不断充实和壮大党员队伍,为中共南阳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8年初,结合土地改革,开展“三查三整”,即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1948年秋到1949年春,为了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使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思想上克服经验主义,在组织上克服无纪律无政府倾向,再次进行整党。从而克服了党内成分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等不良倾向,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对解放区的巩固、发展和各项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纵观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南阳党组织的成立和各个时期的活动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党在南阳的革命斗争和发展壮大,既是我们党领导全国进行革命斗争的缩影,也体现了南阳党组织坚贞不屈、坚持斗争、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顽强斗志。中国共产党南阳组织的历史为新中国成立后南阳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 谷保俊 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