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
□张涛
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把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建设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构建科技创新系统,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整体性、根本性、系统性发展,必须全面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系统,才能真正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竞相涌现。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原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有效衔接。因此,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各得其所、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探索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完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机制,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因此,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通过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引导企业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技术研发,使技术创新更贴近生产一线,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四链融合”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努力构建以“四链融合”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要深化全链条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搭建科研端与产业端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不断提升企业作为需求侧的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要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中部地区的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不断增强中部地区在发展中的竞争力和主动权。一是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因此,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深入推进“十大战略”等战略任务,不断推进重点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积极开辟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未来产业培育链,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梯队,力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弯道超车”。二是坚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全局。传统产业盘子大、涉及广,在稳增长、稳就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统筹存量和增量,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产业基础优势再造工程,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突破,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三是构建产业发展治理架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安全性。要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此外,还要开展产业链安全稳定常态化监测评价,围绕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清单制度和重要企业数据库,建立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形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架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打造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一是遵循创新集聚规律,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创新高地是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赢得国际科技竞争战略主动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空间布局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构筑高水平开放合作战略高地;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统筹布局创新要素集聚配置、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增强对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二是健全中部地区省级合作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与共享。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为,消除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政策壁垒,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创新资源统筹与共享;建立健全中部地区协同创新专题议事协调决策机制,推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整体联动,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把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构建科学完备的创新合作平台,形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合力。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统筹推进中部地区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探索符合中部地区需求的科创空间载体建设模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技术创新要素供需高效对接;着眼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优化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在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深度开展区域合作,各类创新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不断提升我省科技创新的水平和层次。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