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背景下新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发展系列谈①|王喜成:“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演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28 11:10

  编者按:“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北非、欧洲之间的贸易交通商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及影响。有鉴于此,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上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响应和大力支持。10年来,这项倡议已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新时代我国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同时也为推动国内东中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条道路的开辟与畅通,也使得古代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各种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因而它是一条连接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国家、边疆与内地、发展与进步的无可比拟的重要纽带。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的本组系列谈,分别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演进、“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新疆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丝路”桥梁下中原地区与新疆的密切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古“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从狭义上说,就是指古代从长安、洛阳出发,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中亚的交通路线。从广义上说,是指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包括陆上与海上两个通道,即当前所称的“一带一路”概念。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只谈途经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行走的线路也比较复杂,标志性的开端是张骞于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5年的第一次开通。

  西汉武帝时,为了消除北方边患,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前往西域联络曾被匈奴赶走的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先后到达西域的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东南)、大夏(今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大月氏(今中亚地区)等,历尽千辛万苦,13年后才返回长安。途中曾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由于此行是空前的壮举,司马迁称之为“凿空”,“丝绸之路”由此开辟。汉武帝从张骞的报告中了解到,大月氏西迁后已经稳定,不愿意再与匈奴开战;同时西域还有大量国家,打通与西域的联系将具有重大意义,他便一改初衷,把打击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二》卷六十一)的强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从此这条路上便开始熙熙攘攘了。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他和使团经过4年时间又先后到达中亚的乌孙、大宛、康居、大夏,以及西亚和南亚的阿萨息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了解了大量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各方面信息,促成了西汉政府进一步开辟丝绸之路。而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在到西域经商后也有很大一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丝绸之路商业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中亚、西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为了保护丝绸之路,西汉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张掖、武威、酒泉、敦煌4郡,并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开始行使国家主权。以此为标志,丝绸之路开始进入了繁荣时代。

  “丝绸之路”的行走路线分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主要在甘肃、新疆地区,有3条路线:一是北线。西汉时由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往东延伸至从洛阳出发,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二是南线。也是西汉时由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往东延伸至从洛阳出发,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后来成为主要干线。三是中线。它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包括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一段,有两条道:一是南道。自玉门关、阳关出发,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南道西逾葱岭出大月氏、安息。二是北道。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阗;二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后来因沿途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以及政治、宗教形势演变等因素多次改道。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大体也可分为南、中、北三道:一是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二是中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三是北新道。分为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此路沿途历经很多大沙漠,又称“沙漠丝绸之路”,汉唐时期,它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联系的主要通道。同时,北方还有从内蒙古燕山沿线,经蒙古高原、南俄罗斯草原,到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的“草原丝绸之路”。

  二、发展的主要历程

  “丝绸之路”开辟后一度非常繁盛,到西汉末年时,由于国势衰微,匈奴袭扰不断,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到东汉时,国家再度强盛起来,公元73年将军班超率军重新控制了西域,打通了隔绝58年的丝绸之路,并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出使大秦(即罗马)。甘英率领使团先后到达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今伊朗境内)诸国,以及波斯湾沿岸,与沿途的5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到达欧洲,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由此全线贯通,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开始彼此连接在一起。罗马人也很快顺着这条道来到东汉都城洛阳。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派遣出第一批特使抵达汉朝,这些使者到达汉朝后以罗马帝国国王安敦的名义向汉桓帝进献了礼物。东汉后期,由于内患严重,汉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状态。进入唐朝以后,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西北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之机,设立安西4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使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不但控制了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商人也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的重要成员。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制度、思想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控制力量减弱,西藏吐蕃趁机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到宋朝时,由于国势一直不够强大,始终没有控制住整个西北地区,北方丝绸之路因而愈益衰落。但这一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则开始繁荣,逐渐有取代西北丝绸之路的趋势。到元朝时,北方丝绸之路虽然再度通行,但这一时期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角色发生了转变,已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了,而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到明清时期,由于中亚地区被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所控制,陆路交通日益衰落,北方丝绸之路上的交流进入了“小冰期”。

  (作者为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