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豫出彩 | 以“两个加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安排部署。河南作为中部省份,如何主动对接其他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不断取得新成效。我们邀请专家学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解读。
□赵西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两个加强”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定位思考,为中部地区更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
在更高站位上推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只有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才能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两个加强”覆盖我国主要的区域重大战略,在更高站位上谋划推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外带内、内外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从全国发展大局看,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部六省积极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如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南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圈进群”成效明显。但总体上看,中部地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上仍然存在着要素流动不畅、枢纽作用发挥不够、战略谋划不足等问题。“两个加强”的提出,有利于加快优化区域要素配置、通畅国内大循环、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缩小南北、东西经济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部地区内部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协调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地方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找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当前,中部地区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中,在产业承接、要素链接、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战略定位不清晰、比较优势不聚焦、差异化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区域协调效率不高。“两个加强”内在要求中部各省在更高起点上对自身的产业优势、生态基础、科研条件、比较优势等进行再梳理再聚焦,突出差异化发展,提升区域协同水平,更好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突出“两个加强”开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新局面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中部地区要抓住战略机遇,围绕“两个加强”,创新合作思路,探索协同模式,开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新局面。
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中部地区可以积极争取国家围绕“两个加强”探索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举措,搭建新的战略平台,如支持中部地区联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更好发挥“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支撑作用;支持规划建设京广先进制造业走廊,推进制造业高端要素优化配置,强化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际科创中心对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力;支持探索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合作新机制,联合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示范区,深化制造业与节能环保产业联动发展。中部各省及地市也应抢抓历史机遇,立足本地综合优势,在跨省际尺度上谋划区域发展新规划,如河南提出的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争取进入国家层面。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规划陆续推出,三大城市群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呈现加速趋势,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转移也明显提速,但承接产业转移协同性仍需提升。中部地区各省份应积极创新与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机制,聚焦本地产业优势与科研条件,探索共建科创带、产业带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飞地等,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中心向中部地区转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持续强化通道建设。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综合交通全球连接度,增强在国内国际循环中的大通道大枢纽功能。突出航空货运、中欧班列引领,持续推进郑州新郑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提质升级,加快中欧班列郑州、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推广复制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建设经验,引导各省拓展“中部-东南亚”双枢纽大通道,对接RCEP,更高水平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强化中部地区出海通道建设,支持武汉拓展国际国内水运航线,支持豫皖、湘鄂等省域之间谋划共建“中部出海新通道”,补齐中部多省海运短板,打造一批水铁联运项目,提高枢纽效率;拓展高铁物流新通道,鼓励郑州、武汉等城市探索高铁物流新模式,建议支持两市规划建设国家高铁物流发展实验区。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探索城市群、都市圈联动机制,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联动发展,引导其他城市积极“融圈进群”,以城市群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鼓励探索跨区域合作,支持中部省份与北京、长三角、大湾区等联合打造“合作产业园”,依托京广线建设“数实融合”示范带,探索“数转智改网联”协同机制,以两端数字经济高地赋能中部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各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建设“科创飞地”,引导本地企业集中布局区域研发中心,利用当地高端要素为中部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形成“创新在三大城市群、产业化在中部地区”的协同发展格局。
以“两个加强”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建议
“两个加强”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供了新机遇。
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平台能级。一是争取已有省级层面的战略平台谋划进入国家层面,近年来,河南陆续谋划了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等,可以抓住机遇争取进入国家规划层面,争取重大项目支持和政策引导。二是积极谋划新举措,如河南可以联合湖北、湖南等省向国家争取规划建设京广先进制造业走廊,借鉴《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经验,研究出台河南省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实施方案等,更高效地加强与区域重大战略的衔接。
加快布局建设“双向飞地”。积极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支持各地根据本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双向飞地”。一是支持建设“产业飞地”园区,创新“飞地园区”建设模式,吸引三大城市群的科创园、孵化器以及“生态型”“平台型”企业等在河南建设“飞地园区”,促进技术集中式转化、产业集群式落地,引导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二是鼓励各地在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科创飞地”,引导河南企业集聚设立研发分支机构,链接当地高端要素为河南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
深化数字经济区域合作。顺应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引领的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契合制造业“软件定义、数据驱动、智能主导”新特征,探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联合设立数字经济生态联盟,联合举办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大会、软件生态大会等,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吸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农业、生物、材料以及教育、文旅等优势领域落地应用场景,引导两大数字高地向河南溢出数字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支撑河南实施“一转带三化”行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通道枢纽优势转化。持续强化郑州“通道+枢纽+网络”综合优势,探索创建国家枢纽经济示范区,实现“交通通道”向“经济通道”、“交通枢纽”向“综合枢纽”转化。同时,围绕“两个加强”,打造开放型枢纽经济服务平台、产业供应链平台和数据平台,引导三大城市群相关资源、要素、信息在郑州集聚,实现“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化。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
编辑:申久燕